健康‖「壞膽固醇」水平太低易中風

2019-07-25     江蘇省科協

膽固醇作為人體血液和細胞脂肪里的天然成分,既能做好事,又會幹壞事,所以就有了「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之分。按常理來推斷,好膽固醇水平肯定是越高越好,而壞膽固醇越低越好。然而,7月2日,美國學術期刊《神經病學》刊載的一項隨訪9年、涉及9.6萬中國人群的新研究稱,壞膽固醇水平並非越低越好,如果低於70毫克/分升(1.813毫摩爾/升),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就會顯著增加;一旦低於50毫克/分升(1.295毫摩爾/升),風險會升高169%。

兩項新研究都為壞膽固醇「平反」

今年4月,哈佛大學一項研究分析了近3萬名女性血液樣本中的好膽固醇、壞膽固醇、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並記錄其中風事件,平均隨訪時間長達19.3年。最終得出結論:女性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極低與出血性腦中風風險增加有關;對於好膽固醇或總膽固醇,則沒有觀察到相關性。

上述新成果是「開灤研究」中的一項。開灤研究由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開灤醫院吳壽嶺教授主導,始於2006年,是以中國人群為研究對象的大規模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調查及干預研究,以開灤集團在職及離退休所有職工約15萬人的體檢數據(每兩年查體一次)為分析對象,而本次以壞膽固醇為主體的研究涉及96043名平均年齡為51.3歲的受試者,他們在研究開始時均無腦中風、心肌梗死或癌症病史,研究期間共發現753例出血性腦中風。經統計分析,壞膽固醇水平在70~ 99毫克/分升(1分升= 0.1升)與100毫克/分升及以上的人群,發生出血性腦中風風險相當;壞膽固醇水平小於70毫克/分升的人群,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則顯著增加。相較於壞膽固醇水平在70~ 99毫克/分升的人群,50~ 69毫克/分升的人群風險升高65%,小於50毫克/分升的風險更是升高169%。即便去除了接受降膽固醇藥物和抗凝藥物治療的人群後,整體研究結果也未改變。這表明,壞膽固醇水平降得越低,發生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越高。

「以往人們更集中地討論壞膽固醇水平過高會危害健康,這次研究提醒人們要重視『壞膽固醇』過低的影響。」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說,膽固醇是血脂監測的重要指標之一,《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壞膽固醇的合適水平為小於3.4毫摩爾/升(130毫克/分升),理想水平為小於2.6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迄今為止所完成的多項強化降膽固醇試驗中,均未探及到壞膽固醇水平的低限。如果基於上述新研究的結論,壞膽固醇水平控制在1.813~2.6毫摩爾/升(70~100毫克/分升)可能是預防出血性腦中風的最佳選擇。

壞膽固醇 太低誘因多

1913年,俄羅斯有人給兔子喂了超量的膽固醇後,引起了血管阻塞,由此,人們才將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聯繫在一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丁榮晶介紹,如果把血管比作河流,血液就是流動的河水,其中的好膽固醇具有密度高、顆粒小的特點,能在血液中自由流淌,將附著在血管中的游離膽固醇帶出動脈,並轉運給肝臟進行分解代謝。所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有助於疏通血管,俗稱「血管清道夫」。相反,壞膽固醇密度較低、顆粒較大,就如同河流里的泥沙,含量越多,血液越黏稠,慢慢地就會在血管壁上形成脂質斑塊(即動脈粥樣硬化)。隨著斑塊逐漸增大,血管變狹窄,就可能引發冠心病和腦卒中等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臨床上最主要降低的一項膽固醇指標。

不過,膽固醇一直都是人體血液和細胞脂肪的天然成分,它作為一種柔軟的蠟狀物質,參與著人體細胞膜、膽汁、激素的形成以及血管壁的構建,還是大腦的主要組成元素。所以,將膽固醇水平維持在合理狀態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從這個角度看,作為膽固醇重要組成部分的「壞膽固醇」水平也並非降得越低越好。一些研究還推測,除了中風風險,壞膽固醇水平過低,還可能增加阿爾茨海默病及某些腫瘤的發生風險。

張海澄表示,如果壞膽固醇水平低於合適水平太多,還可能意味著有其他問題需注意:一些素食者、過度減肥者、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能因攝入脂肪過少,引起嚴重營養不良,總體膽固醇就會偏低;嚴重肝病患者,會因肝臟代謝異常、膽固醇合成功能障礙,造成偏低;他汀類降脂藥使用不合理導致的偏低。不過,臨床治療中,以上情況較少,因為降低膽固醇的過程都有定期監測,一旦發現極低情況,醫生會通過適當放鬆飲食控制或減少藥物劑量等方式,讓壞膽固醇水平回到安全範圍,患者不必太擔心。

控膽固醇,不同人群有不同標準

根據《指南》,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膽固醇總量的合適水平應小於5.2毫摩爾/升;壞膽固醇正常值的上限為3.4毫摩爾/升。河北省人民醫院老年心臟科主任郭藝芳表示,將好膽固醇維持在一定水平可保護心血管,而將壞膽固醇控制在合理範圍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更重要。不過,壞膽固醇水平降到多低,目前仍需依照《指南》和醫生診斷確定。其中,老年人群要格外小心壞膽固醇水平低,如果不是由藥物或飲食導致的,就需警惕是否有嚴重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合成功能障礙。相反,以下幾類特殊人群需要特別嚴格地降低:

高血壓患者。這類患者如果同時存在以下2種或3種危險因素,包括:吸煙,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好膽固醇低於1.0毫摩爾/升,應將壞膽固醇控制在2.6毫摩爾/升以下。

糖尿病患者。應將壞膽固醇控制在2.6毫摩爾/升以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患者,不應超過1.8毫摩爾/升。

已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已經確診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腦梗死、頸動脈或下肢動脈狹窄超過50%的患者,應把壞膽固醇控制在1.8毫摩爾/升以下。

壞膽固醇水平高者首先可通過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仍降不到理想範圍,就需定期就診,由醫生指導用藥物治療,他汀類是首選藥物。同時,患者及健康人群都應堅持積極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或預防膽固醇水平過高,可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定期檢查血脂。健康成年人每隔3~5年檢查一次。已罹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病或周圍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患者;有心血管病家族病史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吸煙者;45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後女性;頭暈、頭痛、失眠、胸悶氣短、注意力不集中、健忘、體形偏胖、四肢沉重或肢體麻木等人群,需每年檢查一次。

控制食物中膽固醇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深海魚類;少吃動物腦、蛋黃、鵪鶉蛋、魚籽、魷魚、墨魚、肥肉、動物內臟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增加體力運動。每日需堅持連續30分鐘以上的慢跑、快走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周至少5次,需要減重者還應增加每周運動時間。

控制其他危險因素。避免肥胖,體質量指數應維持在25以下;限制飲酒;及時戒煙。

作者:鮑捷 水欣 高嘉悅

編輯:謝長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_v5KmwBmyVoG_1ZIV5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