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魚
01
兩個人能夠最終走在一起,這中間必定要經過不少的考驗,有些考驗是大風大浪的沖刷,而有些考驗看似不以為意,實則傷筋動骨。
有的人說,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如果要想在以後的日子裡走得長遠,必須要考慮的一件事:就是兩個家庭門當戶對與否?
因為戀愛的時候,門當戶對可能看起來並不重要,吃吃喝喝玩玩就能很快樂,但當走進婚姻以後,更加考驗的是兩個人處理生活的細節和思考能力,這些恰好是矛盾的來源。
兩個在不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自然思考方式會不一樣,還有雙方家庭裡面的一些情況,顯然倘若門當戶對,會少掉很多的煩惱。
有些人,他們不信,最後在走進婚姻之後會發現,一個道理能夠廣為流傳,肯定有它自己的原因在裡面。
如果用現在很多人的觀點來說,魏一眀是個「鳳凰男」吧。原生家庭條件差,家裡的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家鄉的省城。
而魏一眀自己當初憑著優異的成績,一路通過讀書走了出來,直到現在,他都還是家鄉人用來鼓勵孩子的典範,說只要努力,就能像他一樣,以後去大城市安家。
別人描述出來的故事,都是簡單而勵志的。
大致就是他一個農村孩子,因為成績好一路讀到了研究生畢業,後來留在城裡工作,賺了大錢,買了房子,還娶了一個家裡條件很好的城市姑娘。
所以,這樣的他回家,很受歡迎。
他說過一件事,隔壁有個阿姨,快50歲的樣子,早已經在城裡安家,因為身體不好,想回老家靜養,所以搬回去住了一段時日。
阿姨心裡還是有點小傲嬌,認為自己在城裡有車有房和周圍的人不一樣,所以不喜歡和村裡人說話,也不准自己的兒子和他們玩,但魏一眀是個例外。
02
就像是村裡的其他大人一樣,魏一眀每次回家,總有大人喜歡叫自己的孩子過來和他一起玩,說順便也能學點東西。
其實就是說說話聊聊天而已,能夠學什麼東西?但就是有人說,家裡的兒子跟著魏一明玩的時間長了,變得愛學習了,期末考試成績也提高了。
他有些無語,只是感覺家鄉人思想有點可愛。
當他想起更多的時候,心裡也隱隱會有煩憂,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像村裡人以為的那般優秀,但其實他認為並不是。
讀書的時候,他的成績的確好,高中時期,他是班裡唯一一個從鄉里的中學考上來的,但成績依舊穩在年級前十名,成績也是他內心最大的驕傲。
但畢業以後,沒人會問你的成績,一個人最終的成就,是不能和讀書時代的成績掛鉤的。雖然看起來,他工作也很好。
是啊,他在大醫院工作,看起來體面,父母說出去很自豪,收入也不錯。只是家裡人的優越感,只是一種憑空而生的假象,因為他們的起點對比實在太差。
也只有他自己明白,這一路走來有多不容易,尤其是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他明明白白地意識到有些差距,光靠一輩人是無法拉開的。
他和自己的妻子,是在研究生期間認識的,談戀愛的時候還好,妻子也比較順著他,沒有出現什麼大的矛盾,頂多是兩個人的生活觀念不一樣而已。
因為和他比起來,妻子的家庭實在好太多, 甚至可以這樣說,是他這輩子的天花板吧。如果要是畢業以後,他說妻子應該不會和他在一起,而他也不會有勇氣追她。
兩家人是真的門不當戶不對,但依著這麼多年的感情,都捨不得分開,所以最後還是走到了結婚這一步。
03
還沒結婚時,他的妻子不過和他母親相處了短短几天,就表示合不來。
妻子看不慣他母親太多的習慣,甚至覺得匪夷所思,比如睡覺時,非要放一個桶在房間,說方便晚上上廁所。
他卻是明白的,因為以前在老家大家都是這樣的。
不僅這點,兩個人的不和可以說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那時還是女友的妻子沒有在他母親面前表現出來,但卻和他吐槽了很多次。
他的妻子說,要是以後結婚要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她可能會瘋掉。
後來說到結婚,兩個人就要買房子,他畢業的時候就已經27歲,如今30歲,當時結婚的時候自然不夠能力在這座城市買房子。
他的妻子原來說,自己家裡好幾套,其實可以不用買,婚後住他們家就行了。
但他內心是個好強的人,並且大男子主義嚴重,認為這樣一來,自己好像上門女婿似的,那在這個家裡豈不是沒了地位?
於是,他堅持要自己買房。
他的父母雖然工資都不高,但很節約,也存了一輩子錢,手裡自然是有一筆存款的,他表達了要買房子的意願,父母把這筆錢都拿了出來。
他父母當時拿這筆錢的時候,母親還興高采烈地說了句:「以後在城裡買了房子,我們也就能跟著去城裡享福了。」
在他父母看來,自己兒子有了出息,那肯定會把他們接過去,讓他們安度晚年。他什麼都沒有說,因為知道這幾乎不可能,妻子不會同意。
果然,他後來因為這個問題和妻子討論過幾次,每次都是不歡而散,妻子的態度也變得更加強硬:「要是他們來的話,那我就走吧。」
04
他認為妻子有些不近人情。
但另外一方面,他也捨不得真的放下這段感情。說實話,他說也有私心,因為以他的條件,再想找到一個像妻子各方面這麼優秀的姑娘實在很難。
最後,他還是瞞住了父母,並沒有說妻子不讓他們來這件事,只是用各種理由穩住他們,說城裡空氣不好,也沒熟人,他們過來肯定不習慣。
他很是無奈:「父母被我掏成空殼,我卻不敢接他們過來。」因為由此而引起的婆媳矛盾還有後續的問題,他沒有辦法解決。
一方面是養他長大的父母,看到兒子有出息了,想來跟著享福;另外一方面是他以後將度過一輩子的妻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很擔心自己會陷入兩難的局面。
如果告訴父母不讓他們來的話,他們會不會很傷心呢?
他並不知道結果,也不敢去猜測,只是把一切事情的發生壓住了而已,一直在找藉口不讓父母過來。
他也不能去和父母講道理,因為父母年紀都比較大了,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他改變不了,可能反倒會被認為不孝順,他並不想背上這個評價。
他說,如果妻子和自己是同等的家庭,或許也能理解兩分,但是兩家人的差距,導致妻子無法理解。
所以,他只能試圖說服一步步父母,想等到過幾年自己經濟寬裕一些後,如果父母實在不想在農村,他可以考慮在鎮上給他們買套小房子,要想搬過來一起住,是希望渺茫的事情。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做出一個選擇時就要相應承受其負面,從他和妻子結婚時,就想過這種矛盾,而他能夠做的,就是儘量做好一個中間人,老公和兒子的角色,把種種問題的弊端降到最小。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