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所有的育兒理念、早教機構,都如此強調美術啟蒙?

2020-05-26     CC爸媽

原標題:​為什麼所有的育兒理念、早教機構,都如此強調美術啟蒙?

看過各類育兒指導書籍、聽過各種早教理念後,你有沒有發現,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幾乎所有觀點都會建議,在合適的年紀一定要讓孩子畫畫。

一聽畫畫這件事,很多人覺得好像只有將來想讓孩子走藝術之路的人家才需要學習畫畫,其他的都是可有可無的點綴。

但是其實,畫畫就跟玩積木、做假裝遊戲一樣,是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做的事。

為什麼畫畫那麼重要?

在歐美一些國家,孩子從小就開始美術啟蒙,但目的卻不是一定要將寶寶培養成大畫家、大師。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讓年幼的寶寶畫畫, 重在啟迪智慧,而非傳授技能。

畫畫對於開發孩子智力以及想像力、觀察力、注意力的意義來說要 遠遠大於學畫畫本身——

01

幫助左右腦同時開工

當寶寶通過畫畫接收外界的新鮮事物時,靈感一觸即發,左右大腦會同時開工。

思考畫什麼、怎麼畫以及對手部運動的控制,都會促進左腦的智力開發。

而在畫畫中也無意間培養孩子對顏色、形狀、空間位置的認知能力以及右腦的智力開發。

02

觀察力和記憶力

寶寶繪畫的內容不是憑空臆想的, 而是對現實記憶的一種重複,只是你不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會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他的畫里。

但是請相信,畫畫一定是孩子平時細心觀察的再現,也許一個黃色的點就代表了樓下常見的那隻小黃狗,在畫的那一瞬間他一定在努力地回憶小黃狗的樣子。

而當寶寶畫到某個事物覺得記不太清的時候, 下次再遇見就會習慣留意去觀察。

如果每天都讓孩子畫一幅畫的話,日積月累,你會發現孩子會對身邊的事物觀察的越來越仔細,越來越完整。

03

鍛鍊手部精細動作

這個無需多說,從握筆、下筆、到掌握力度和線條走向,都是對寶寶手部肌肉群的鍛鍊。

精細動作訓練對孩子的重大意義,咱們之前也寫過,拿最近的說,CC她們大班之後開始學習書寫。

別的孩子一聽作業是「寫」,難得他們邊寫邊哭,因此不想上幼兒園的都有。

愛畫畫的孩子,寫字跟玩兒一樣,而且,寫出來還超工整。

美醜先不論,一看左邊這個就屬於「紙上飄」,手部肌肉力量和運筆能力明顯不足。

04

增強專注力和成就感

從開始構思,到調動腦海中的記憶庫,再到落實到畫紙上,完整地創作出一幅畫, 對於寶寶來說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工程,非常鍛鍊專注力。

而且繪畫很容易讓寶寶有成就感,畫畫沒有所謂的對錯,不像積木搭不準會倒,不像拼圖拼不對會生氣,畫畫沒有嚴格的標準,孩子能很容易地完成一幅作品。

05

幫助寶寶宣洩情緒

當孩子處於極度難過的時候,身體上的發泄可以幫助他們緩解痛苦。

比如砸枕頭、扔東西、大吼大叫,之後,他們就會慢慢安靜下來。

其中最溫和的一個方式,就是畫畫。

在兒童心理學裡,通過對孩子的繪畫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緒、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孩子的塗鴉中線條生硬、混雜、重疊、顏色暗淡,說明他此刻情緒可能不是太好;相反,如果孩子塗鴉線條柔和、豐富、顏色明快,則表示孩子目前狀態輕鬆。

寶寶的心事,不會像大人那樣通過和幾個知心朋友談談心就抒發了,他們沒有這個能力。

在他們還不能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內心世界的時候,通過手腦結合的方式—— 畫畫卻可以。

當然這幾種能力的前提是,孩子畫畫過程是自由的,他想到什麼就能畫什麼。

我不懂畫畫,怎樣給娃啟蒙呢?

真正的繪畫啟蒙並不是「教」他們畫畫,對於0-6歲的孩子來說,藝術學習的重點不是「輸出」,不是畫出多麼優秀的作品,而是「體驗」和「輸入」,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所以,建立起孩子和藝術的連接才最重要

一、擴充孩子的審美視覺

1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低年齡的藝術形式,就是大自然中的親子活動。

回歸、親近大自然是開擴孩子眼界的最好的方式。

因為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的。

建築師高迪的很多設計靈感都來源於大自然的動植物。

這些曲線設計的圓形其實就取於動物的骨架,蝸牛殼上的螺旋等等。

孩子們的創作,完全可以去大自然中找靈感,觀察每一片樹葉,包括樹葉的紋理、色彩。

細心地觀察和感受後,還可以把大自然中找的寶貝帶回家,用樹葉、樹枝、石頭進行創作,這些素材,會啟發孩子很多新鮮的靈感。

用樹葉染色

給樹枝染色

用樹葉畫畫

用樹葉拼貼

在石頭上彩繪

2

用經典去「 喂飽 」孩子的眼睛

對於美育,讓孩子接觸最經典的名畫,是一個捷徑。

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觀察和接受能力。

CC一歲多的時候, 我便知道,孩子的觀察力和藝術感知力有多麼強大了。

國際兒童文學大師Eric Carle大家現在都已十分熟悉了吧?

《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好餓的毛毛蟲》、《爸爸,我要月亮》都是一水的色彩繽紛的拼貼畫,具有明顯的個人繪畫風格。

但幾年前的兒童繪本,還沒有現在這麼成熟,我自己作為新手媽媽,更沒什麼研究,基本就是跟著大獎、名家推薦來買,其實對繪本作者並不十分熟悉,所以當初選擇繪本的時候,從未留意過作者。

CC最先喜歡的是《爸爸,我要月亮》,後來又給她買了《好餓的毛毛蟲》,翻開第一頁,他就指著上面的月亮說:「爸爸,月亮」。

我才注意到跟《爸爸我要月亮》里的月亮一模一樣,找出來一看果然是同一作者, 一歲多的孩子僅看了兩冊繪本,都能按畫風分辨出作者,這就是孩子的藝術感知力。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愈發相信什麼叫—— 田園裡種滿鮮花,雜草就無地生存。

就跟語言輸入一個道理:早期讓孩子接觸什麼語言,將來孩子就會用什麼表達。

你給孩子讀詩,將來看見美景他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塞,真美!」

誇獎喜愛之人他會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而不是淡淡一句「真好看」。

美術啟蒙也一樣,「道法自然,師從經典」。

如果我們拿古今中外藝術大家的最經典的畫去「喂」孩子的眼睛,孩子看到什麼就會吸收到什麼,門坎提高了,那孩子的眼界及品位也會隨之提高。

而審美真正的力量就在於這種精神力量。

很多家長都會說,那些經典的畫作,我自己都看不懂,孩子能看出來嗎?

咱們這裡所說的看,並不是說將什麼印象派、想像派這些高深的專業術語輸入給孩子,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單純的帶他們看就夠了

看的時候還可以和孩子聊,你看到了什麼?這幅畫畫的是什麼?

孩子感興趣了就會慢慢的有意識地觀察:

比如梵谷畫畫用漩渦;

畢卡索畫的人物總是有很多臉;

修拉總是用色點來畫;

3

多帶孩子到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參觀

讓孩子們有機會近距離地了解豐富的多元文化、民俗文化、傳統藝術等等。

在立體又自由的審美現場「 富養」孩子,培養藝術感知力,讓孩子獲得足夠的精神營養。

二、提供廣泛的材料,豐富孩子的體驗

其實,對於學齡前的孩子而言,畫畫就是遊戲。

所以,筆並不是唯一具,也不是非要等孩子能握筆才能開始啟蒙,

好玩的「玩具」肯定孩子都樂意玩,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對這個「玩具」好奇,想要去探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 讓孩子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原因。

這個操作其實跟感官遊戲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只不過是,感官遊戲是過程的本身,孩子了解和感受材質;而美術啟蒙是通過不同的材料工具畫出不一樣的作品,觀察留下的視覺效果。

CC在家裡的美術啟蒙,總會用到各種各樣的材料。

塑料保鮮膜里作畫

手指畫

泡泡紙畫

海綿畫

樂高畫

滾珠畫

滴管畫

紙板畫

泡泡畫

冰塊畫

孩子們通過各種材料,進行各種畫、塗、捏、印、蓋、灑、戳等創意玩法讓他們對畫畫認識、熟悉並逐漸感興趣。

讓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深刻體會到美術的材料和工具是沒有邊界的。

之前我們就經常提到,美術啟蒙最大的成功就是保住孩子的興趣力和創造力,這遠遠比提高孩子繪畫能力重要的多得多。

而我們做的美術啟蒙也並不是為了讓孩子畫出精緻的作品,而是賦予他們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

所以,爸爸媽媽們,趕緊行動起來吧!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UefTnIBiuFnsJQV-X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