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11歲男孩為消防車引路」的話題上了
熱搜
。炎炎夏日男孩一邊跑,一邊回頭看消防車是否跟著自己。雖然
滿頭大汗,已經很累,也沒有停下腳步
。很多網友看到這一幕都豎起了大拇指,紛紛表揚「正能量」、「好孩子」、「祖國的花朵」、「祖國未來的接班人」。
從每一位網友的留言中,我們能夠感覺到除了表揚孩子以外,更是對祖國的未來、成長的孩子們給予一種深厚的希望。
少年強則國強
100多年前,
梁啟超言:"少年強則國強"
,這句鼓勵我們的話一直沿用至今。這不是喊
喊口號那麼簡單
,而是蘊含了巨大的能量。我們希望每一代的青少年都能夠繼承這樣的思想,
努力拚搏,實現理想,影響身邊的人
。從一個點變成一個圓,繼而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也有人說是因為祖國的強大,所以才能有「少年強則國強」這樣的
傳承
。不可否認,這樣的
環環相扣
最核心的點還是
人才的培養與儲備。
這個奔跑的11歲少年,我們無從得知他的未來會怎樣,但是他很好地詮釋了成長的
少年該有的模樣
。善良、質樸、幫助他人,還有一種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這是現在
社會急需要的能量
。
少年們需要有這樣的
正面的形象去引導
,才能夠為以後成為社會棟樑種下一顆強有力的種子,而實現這樣美好的願望之根本就是教育。不知道你是否也認同?
做好「德育」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杜威說: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德育。
這句話將「德」放在了「育」的前面,可見
品德、德行才是成為一個優秀人
的最主要的因素。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需要家人共同的引導。
1、
教導孩子,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孩子從
出生那一刻開始
就已逐步的邁向「
社會人
」這個角色,他應該愛所生活的環境、國家,這是每一個社會人必須具有的責任感。孩子最初是不會有這樣的意識,需要靠家庭與學校的引導。
疫情期間,在家裡待久了,孩子就會不停地央求著想要出去。一開始和他們說:「外面都是病毒,出去會生病。」結果沒有什麼樣的成效,
孩子甚至喊「我又看不見病毒」
。後來非常認真地和孩子說:「現在我們的國家有困難,需要我們幫助,
有很多的叔叔阿姨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去幫助其他人,吃不好也睡不好
。我們不能出去幫助那些生病的人,
能做的就是待在家裡
。」孩子聽後,竟然
紅了眼眶,
自那之後再也沒有嚷著要出去。那一刻我深切地體會到,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需要我們大人進行引導。
2、
父母與老師言行合一,用行動來影響孩子成長
學校也好,家庭也罷,教育不是讓孩子一味地考高分,而是應該把思想道德放在首位。我們經常說教育孩子要做到
言傳身教
,實際上就是希望父母、老師能夠
言行合一。
孩子
對世界的認識
來自於大人,我們經常說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做。所以想要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父母與老師必
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
,
用行動來影響孩子成長和做人
。
3、教育孩子尊重他人,懂得感恩
「您好」「請問」「謝謝」「對不起,沒關係」
這些讀起來是簡單的詞彙,但是卻是一個人最美好的素質體現。這些詞語
不需要你強硬地去教給孩子
,只要自己做到尊重他人,孩子就能夠尊重他人。當你
對周圍的人心懷感恩時,
自然會流露出
真情實感來感染孩子
。孩子可以沒有很高的分數,沒有很好的工作,但是
尊重和感恩他人
是必須要具備的素質!感恩實際上是是一種
情感道德教育
,懂得感恩的孩子愛的能力才能被激發,才會幸福。
媽媽來叨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行的《財富、蘊藏其中》中曾提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存在,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
教育是能夠讓人擺脫「自然狀態」走向社會成為「道德人」的唯一方法。我們知道,孩子接受一切教育形式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這一切都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最終實現,自我與社會之間的平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OhczHMBd8y1i3sJDQ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