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打過時間最長、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場戰爭。自1955年北越和南越政權對立,直至1975年南越政權垮台。
美國在越南戰場上,耗費了超過2500億美元,近6萬名士兵死亡,超過30萬士兵受傷,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士兵留下殘疾。
當時的世人並不相信,高度機械化、火力強大的美軍,怎麼會在越南戰場上蒙受如此大的損失。而最終美國為何沒有完全的將北越消滅?本文將對此做出解答。
美國在1965年前,採取的都是間接參戰的戰略,即扶植、訓練南越軍隊,向其提供武器裝備,讓其與北越軍隊直接進行戰鬥。而隨著後來的發展,南越軍隊無法有效抵抗北越軍隊的攻勢,同時北越軍隊與當地美軍的也有了直接接觸。
因此在1965年後,美軍直接派遣軍力,利用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夥同南越軍隊一同向北越境內發起攻勢。在這數場攻勢中,雖然美軍獲得了所有戰鬥的勝利,但是卻不能完全擊垮北越軍隊,這主要由於兩個原因。
美軍在越南戰場失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北越軍隊的游擊戰術。北越軍隊和游擊隊會充分利用越南大量叢林,以及丘陵地形來埋伏美軍的地面部隊。
他們做好偽裝躲在叢林裡埋伏美軍的小分隊,同時在丘陵之間挖通地道,在山裡面建立工事,採取化整為零的打法,很少正面的衝擊美軍防線。在發現美軍後,掃射過後就跑,被稱為「全自動草叢」。
使得美軍各種打擊,如地毯式轟炸,亦或是地面單位大規模的展開清掃,都無濟於事。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投放的炸彈當量,比二戰時投放的要高得多,但是並不能有效打擊北越的有生力量。
北越的各種戰術,在當時能夠很好的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但是更重要的是,北越有兩個大國撐腰,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是蘇聯!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北緯17度線的存在,自美國直接轟炸北越境內的軍事目標開始,中國對越南局勢一直十分重視。
出於對國防安全的考慮,以北緯17度線(印度支那戰爭停火線)為界,要求美軍不得越過該線,否則中國就將直接出兵介入,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越過該線,蘇聯也有可能就此參戰。
因此在整場越南戰爭中,不管美軍的軍事實力多麼強大,美軍的地面部隊始終不敢越過北緯17度線。這就給北越創造了一個大後方,在該線往北,有著著名的「胡志明小道」和眾多地道,使得北越能夠在該線往北較好的積蓄實力,為對抗美軍和南越做準備。
同時,在劃了一條「安全線」以後,中國以及蘇聯,包括各個華約國家,都開始對越南進行軍事援助。中國向越南派遣了軍事顧問和防空部隊,同時在武器裝備、糧食補給上提供援助。
蘇聯則直接援助給北越軍隊直升機、坦克、重炮、防空飛彈等重火力裝備,在步兵裝備上也進行援助,1970年後的北越正規軍是擁有AK系列步槍,同時還擁有T54等型號的坦克和步戰車。
其他華約國家則是向北越提供卡車、鋼盔。在獲得武器裝備後,北越軍隊的整體實力並不比美軍差多少,加上北緯17度的存在,可以說美軍在越南戰場的失敗是必然的。
伴隨著在越南戰場的傷亡加劇、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美國國內的反戰呼聲越來越大,最終迫使美國新總統福特,於1975年宣布越戰結束。越戰結束後,美國回首審視,發現越戰使得美國經濟嚴重受創,財政赤字。
而與此同時,美國的敵人:蘇聯,在軍備力量上超過了美國,美國至此在冷戰態勢中處於戰略防禦階段。而越戰也被評價為,是美國打過的所有戰爭中,失敗的最徹底的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