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在廣州的老家探秘

2019-07-23     廣東鄉村振興發布

天王故里——官祿布,位於花都區大布村之東,它是洪秀全成長、耕讀和早期從事農民運動活動的地方。據傳說,官祿布與鄰近的樂同、大布等土地均屬畢氏所有,當時有位姓洪的外地人來到這裡,後來做了九潭畢官祿的長工,其為人誠實可靠,工作賣力,深得畢官祿的賞識,於是就把這片荒蕪之地贈送給他。土地改革以前尚有地界可查考。

洪氏得到畢官祿的賞賜後,在此就地采材,挖泥打磚,建成簡易的客家式民房,居此繁衍後代。立村以後,則用畢官祿的名字為村名,以表感恩,故名官祿布。

官祿布座北朝南,村後有大大小小的山峰十八座,呈半月形環抱著整個村子,故有十八羅漢朝天子之說,又有水流潺潺的天馬河在村旁流過,可謂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田園錦繡,人傑地靈。

官祿布村前有一口半月形的魚塘,非常奇妙,在微風飄拂時,波光漣漪,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入眼帘,宛若天上的繁星。風平浪靜則水明如鏡,這時候不僅能把官祿布的村容村貌映入塘中,更奇妙的是還能把距村十里以外的丫鬢山倒映入池中。所以村裡的老人說,官祿布村風水好。

池塘岸邊有一棵奇形怪狀的龍眼樹,傳說這樹是洪秀全青年時期親手種植的,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樹齡。說也奇怪,這棵樹在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失敗那年,它被雷電從中間劈成兩半,奄奄欲絕。當時清兵曾藉此大造輿論,拿著這棵龍眼樹的殘枝敗葉到處示眾,並揚言「誰敢再造反就像這棵樹一樣遭雷劈死!」。可是過了不久,這棵樹不但沒有死,反而奇蹟地活了下來。並以它那頑強的生命力長成一棵青龍體態的大樹。革命前輩謝覺哉於一九五九年九月到洪秀全故居參觀曾題詩一首詠贊此樹云:「天王理想今全觀,掃盡不平才太平,留得干載龍眼樹,年年展眼看分明。」

緊靠著龍眼樹旁邊有一口古井,以前是官祿布洪姓村民唯一一口食用水井,已經有近二百年歷史了。過去這口井的水,水質純清,甜潤。附近鄉村的村民上山斬柴割草時都喜歡帶著茶筒來裝這口井的水,帶到山上、田裡供勞動口渴時飲用。但從一九七五年開始,這口食用水井曾一度被廢置,直到一九九八年才得復原。


在村前之東南角,有一間簡易的平房,這就是官祿布當時的村塾——書房閣,洪秀全7歲時開始在這裡接受啟蒙教育,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僅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即能誦讀四書五經、孝經及古文多篇,還自讀中國歷史及奇異書籍,均能一目了然,讀書未幾即能得業師及家庭的稱許,後因家貧失學,隨父兄種田,十八歲那年受聘為該村塾師,任教於書房閣,與此同時孕育著反對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和西方的資本主義侵略者的農民革命運動思想。他在這裡曾寫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和《百正歌》等革命文獻,為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奠定理論基礎。他號召人們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鬥爭。

洪秀全的長子幼天王洪天貴福也是在故居出生的。

所有建築物在清軍「誅九族」時均已被焚毀,洪氏宗祠於一九一一年由洪氏族人重新修復。其餘民居於一九五九年經考古挖掘,在原牆基上復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AOeWmwBUcHTFCnfUd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