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為謀,美德關係已無法修復;撤軍只是一個跡象

2020-08-01     火星方陣

原標題:道不同不相為謀,美德關係已無法修復;撤軍只是一個跡象

作者:王德華

在周三的一份聲明中,美國國防部長埃斯帕宣布大約6400名美軍將從德國返回美國本土,另有5600名美軍將被重新部署到其他歐洲國家。國內有些網民擔心,美國可能把駐德美軍轉移到東亞,增加對中國的軍事壓力。

特朗普政府的壽命可能只有不到一百天的時間。對於這位商人總統來說,他遠沒有這麼高瞻遠矚。他離開白宮後,哪怕洪水滔天,也與他無關。他的衝動,更主要是發泄對默克爾政府的不滿。五角大樓宣布撤軍後,特朗普在推特上說,美國不會保護德國,因為它「支付俄羅斯數十億美元的能源費用」。

能源諮詢公司表示,如果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北溪2號」水下管道完工,歐洲消費者將受益於較低的天然氣價格,估計價格將下降25%。而萬里之遙的美國天然氣將失去巨大的歐洲市場,因此美國正竭力阻止該項目。

由於美國試圖用制裁迫使德國放棄「北溪2號」管道計劃,美國和德國的分歧越來越大。到目前為止,德國一直不理睬美國迫使其放棄該項目的努力,指責華盛頓侵犯了柏林選擇能源來源的主權權利。

美國關係不和,並不僅僅限於「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此前,美國多次指責德國的軍費沒有達到GDP的2%,認為是「美國保護了德國」。去年美國就威脅要從德國撤軍。當時的美國駐德大使理格倫內爾曾表示:"讓美國納稅人繼續為在德國的5萬多名美國軍人支付費用,而德國卻將其貿易盈餘用於國內目的,確實是個侮辱。"

天然氣管道項目和軍費之爭,只是美德關係惡化的跡象,而美軍撤軍是關係惡化的一個標誌。更深層的原因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只是幾十年來兩國關係不斷惡化的最新表現。

冷戰時期,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的「東方政治政策」政策,同樣令美國和北約感到失望。華盛頓認為,西德與蘇聯、東德和其他東歐集團緩和關係的努力,是德國擺脫北約和西方的支配、獲得更大獨立的徵兆。上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試圖在歐洲國土部署中程核飛彈之後,反核運動席捲歐洲,而德國正是這場運動的中心。

儘管在9/11恐怖襲擊後,德國支持美國,但這種支持並未延伸到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決定;當時的美國國務卿拉姆斯菲爾德因此對德國嗤之以鼻,稱其為「舊歐洲」的一部分。1998年至2005年擔任德國總理施洛德致力於加強與俄羅斯的關係,尤其是在能源領域,此舉激怒了美國政府。

在外人看來,美德關係好得穿同一條褲子,事實遠非如此。2013年和2014年,接連發生的美國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手機、美國中央情報局招募德國高級官員的間諜醜聞,只是向許多德國人證實了這樣一個事實:美國並不把德國視為朋友,而是一個潛在的對手。美國利用在德國的軍事基地,對中東地區的目標發動武裝無人機襲擊,同樣激怒了許多德國人,他們認為這種行為侵犯了德國的主權。

特朗普下令美國軍隊撤出德國的行為,與其說是北約針對俄羅斯的重大重組或特朗普與默克爾之間的個人敵意,不如說是數十年來關係惡化的副產品。兩國關係的惡化,與美國例外論與德國對歐洲主權的概念之間的衝突有關,美國或德國領導人無法掩蓋這種衝突。它體現了1991年蘇聯解體後,歐洲和美國存在的地緣政治不和諧 。

德國作為歐洲的領袖,近來頻頻與美國唱對台戲:默克爾拒絕赴赴華盛頓參加G7峰會,拒絕封殺華為,拒絕在香港問題上批評中國,拒絕加入美國主導的反華同盟。德國的動作具有示範作用。中國和德國關係越來越親密,對於我們團結一起可以團結的力量,突破西方對中國的新冷戰意義重大。

冷戰後的30年里,美國軍事、外交和經濟實力的逐漸衰落,北約的權威下降,同時中國和俄羅斯等新興國家的崛起,是美德分裂背後的主要推動力量。再多的美國軍事力量,也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xwDrHMBLq-Ct6CZGv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