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本來想用獨裁的統治打壓官僚,懲治腐敗,然而專制的潘多拉盒子打開容易,收起的時候卻異常困難。不可否認,雍正朝開始整個國力得到了大力的提升,老百姓的負擔也減輕不少,但是專制社會導致整個文明進步的步伐停滯。
我們知道雍正採用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裁方式,這與他「九子奪嫡」慘痛經歷有關。雍正在眾多皇子爭位的亂局之中脫穎而出,異常艱難,這無形之中讓他很在意權力的控制。那麼雍正是如何奪得皇位的呢?
康熙很早就確立了太子,就是二皇子胤礽,在胤礽的培養上,康熙也是下足了功夫,請當時的大儒教太子讀書,並把一些政務交給他處理。問題就出在這裡,當胤礽處理政務的時候,他便擁有了權力,因為是未來的太子,也獲得了很多支持者,慢慢就形成了胤礽的派系。
胤礽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無形之中便從當政者康熙那裡分了一部分權力,然而權力就像毒藥,一旦初嘗,便欲罷不能,隨著胤礽的權力慾望越來越大,就觸碰了康熙的底線。當時有一位重臣索額圖,在擒拿鰲拜,平定三藩時期都立過大功,他同時是胤礽的叔姥爺,也是這批太子黨的首腦。他在擁太子上位上,就顯得就急功近利,讓康熙看來,貌似要謀反提前上位的嫌疑。於是康熙把索額圖圈禁在宗人府,不久之後便餓死於府內。雖然這次處罰沒有波及太子,但是父子之間的猜疑已經出現,特別是康熙對胤礽的猜疑。
於是康熙兩次廢掉太子,雖然給出官方理由是不聽祖訓,實際上是要打壓太子的權力,防止其謀反。廢掉太子給其他幾位皇子覬覦皇位的機會,當時具備奪嫡實力的有八皇子胤禩,以及十四皇子胤禵,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當時並不具備奪權的實力。
在廢掉太子之後,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選新一任太子,結果十四皇子胤禵高票當選。這也是我們後來無數故事演繹十四皇子當選,被篡改詔書的來由。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問題,為什麼要廢掉太子,就是因為他與康熙奪權,然而此次投票,讓康熙看到十四皇子在朝廷內卻獲得了這麼高的擁戴,你說他不會後背發涼嗎?
我們反觀四皇子胤禛,他從小就在皇后身邊長大,與康熙接觸機會特別多,而且他最大的優勢就是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總是能夠迎合康熙的想法,讓康熙十分開心。不僅如此,雍正崇尚嚴刑峻法。康熙晚年由於懶政,再加上他對很多大臣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執政晚期,腐敗橫行,康熙也希望能夠改變這種局面,他曾多次告訴大臣,自己要找一個「堅固可托」之人,要用律令權威來掌控國家,而不是目前的人治。
在康熙晚年,很多祭祀活動已經由胤禛接替,在即位合法性上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大家誤傳的修改詔書的問題,完全是誤傳,最簡單的駁斥證據是,當時詔書是用滿語和漢語兩種文字同時書寫了,不可能只更改漢字就可以修改詔書的。
這段九王奪嫡的慘痛經歷,讓雍正受到很大刺激,在即位初期就確定了繼承人的詔書,而且封印之後誰也不能打開,直到自己過世,詔書自會宣布繼承人。這樣就有效避免了康熙時期的太子之爭,其實這與遊牧文化有關。游牧民族的繼承人是所有貴族共同推舉出來的,沒有戰功或者政績的皇子是沒有繼承資格的。但是中原文化就要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大意是指:皇位的繼承人,與這個人的能力無關,與他是否妻子生的大兒子有關。
中原文化中的嫡長子制度,確實能夠有效避免同姓兄弟之間的殘殺,比如在元朝,為了爭取皇位,暗殺、綁架、甚至賄賂等層出不窮,十年之間換了8位皇帝,造成了整個元朝的動盪。但是這種秘密立儲,也會給庸碌的皇帝提供機會。我們知道明朝有很多皇帝是不作為的,有躲宮裡煉丹的,也有整日做木匠的,這些都是整個帝國的隱患。
經歷過九子奪嫡之後,當年與自己爭過皇位的那些人都被雍正予以打擊,其中八皇子胤禩在官員中的根基極深,在雍正四年雍正羽翼豐滿之後,胤禩被剝奪皇族宗籍,貶為平民,並改名阿其那,滿語意思為狗。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才得以平反。
不但要清除那些和自己爭權的皇子,還要清除了那些相關聯的宗親。在當時皇室成員中與八皇子胤禩有很深交往的有很多,比如蘇努,他也遭到雍正的流放。同時雍正還利用文字獄,打擊異己。比如著名的呂留良案,呂留良是當時大文人曾靜的弟子,而曾靜勸說岳鍾琪造反,被告發以後,在雍正親自審理時發現,他與胤禩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藉機對胤禩勢力進步一打擊。
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但對異己下手,而且以前有功於自己的那些舊部也不放過。年羹堯和隆科多都是在皇位爭奪時期的親信,但是他們在雍正登基之後就恃寵而驕,構建自己的勢力。比如年羹堯在雍正剛登上皇位的時候平定青海,因此西部的整個人事任免都由他來負責。而隆科多掌握了吏部用人的大權,自然很多官員都是由他選舉產生。隨著他們倆的黨羽越來越多,也讓雍正十分不放心,最後雍正以結黨營私罪賜死年羹堯,圈禁隆科多,他們倆的黨羽也一鬨而散。
雍正打擊結黨營私有多厲害呢?包括科舉形成師甲朋黨也是他的打擊對象,我們知道在科舉中形成的師生關係,以及考生之間同年關係,這些都是官場中必不可少的。就像我們現在的校友一樣,那時候科技的考生太多,就會按照中舉的年份來界定關係,同時按照科舉年份先後來排座次。但是雍正對這種甲朋黨也非常警惕,直隸總督李紱曾經上書彈劾田文鏡,說他結黨營私,任用小人等。雍正就詢問田文鏡這是怎麼回事,田文鏡就告訴雍正,說自己不是科舉出身,而李紱有一群師生以及同年,他才有可能結黨營私,最後雍正把李紱扔進監獄,藉此打擊朝廷甲朋黨的勢頭。
密報在康熙帝時期就已經有了,康熙任用了大批的漢人,但是對於這些漢人又不放心,於是利用漢八旗的親信,或者宗教人士等,對這些官員進行監督,讓他們擁有密報的權力。但是康熙時期,密報僅限於重要的大臣以及地方的民情,但是雍正把密報範圍擴大了,對地方官員也進行監督。
雍正這種集權控制,需要消耗大量的個人精力,而且對帝王要求比較高,這不是治理國家的範本。也是因為個人精力的過度消耗,讓他在位13年便離世。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當時不是雍正的集權控制,康熙留下的貪腐爛攤子,誰能收拾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