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比起前門外鮮魚口內的「天興居」和「會仙居」的炒肝,「炒肝趙」大約不那麼有名,然而,提起炒肝趙,住家城南的老街坊仿佛沒有不知道的。
舊時,炒肝趙的鋪面在磁器口南的蔥店前街上,門臉兒朝東,店面不小,裡面也寬綽,能碼放十幾張桌子。炒肝趙除專營炒肝外,還賣天津包子、大火燒和爐丸子。炒肝趙的炒肝與別家有所不同,最大的區別是,為保持原料的原味,絕不亂加調味品,不似有的炒肝店,為除異味,在炒肝里添加花椒大料或五香粉,這樣一來,炒肝的固有的香味也被掩蓋了,吃不出好味道。正是為了保持豬下水的原味,炒肝趙把豬大腸洗得特別乾淨,煮得也爛,又用優質生粉就原湯勾芡,只放醬油、味精和大量的生蒜末,口味鹹淡,恰到好處,看來形似琥珀,食來很有回味,回甜,回香。
更值得一提的是炒肝趙的爐丸子。爐丸子的原料以「爐肉」為主,所謂爐肉,是用整塊的豬五花肉,放在烤爐里烤,烤到肉皮起泡,油脂淌盡為好。烤好的爐肉,肥而不膩,瘦而耐嚼,有烤肉特有的香味,若切成薄片熬白菜,味道奇絕。前幾年,爐肉只在「天福號」有售,這幾年,可能是因為成本太高,工藝又複雜,天福號也不生產了。今冬,「爐」丸子似乎還有的賣,不過缺了爐肉,爐丸子只是肉丸子,少了先前的味道,名不符實了。
而當時炒肝趙的爐丸子不但貨真價實,而且現炸現賣,即將爐肉末加澱粉糊摻和,捏成三寸大小、一寸來厚的圓餅,入油鍋炸,待到丸子炸作微黃,外焦里嫩時,夾在大火燒里賣給顧客,顧客手托著盛炒肝的小碗,旋轉腕子,喝上一口炒肝,再就一口熱火燒夾熱丸子,想來真是口福滿滿。
那會兒賣熟食的商販往往在夜間走街串巷。隆冬時節,冷月高懸,路邊是晝融夜結,一堆一片的殘雪,昏黃的街燈相繼延至幽深的巷尾,那悠遠的叫賣聲自暗夜中陣陣傳來,「羊頭肉(哦)——」,「驢(吁)——肉(哦)——」,「冰糖(昂)——葫蘆(唔)——」,「肥滷雞(咿) ——」……
食者聞聲,吱呀推開院門,站在當街,循聲呼喚,但見暗裡的一豆燈火,漸行漸近,直至面前,賣羊頭肉的商販手提方形的玻璃風燈,肩挎橢圓形的木盆。這木盆是口大,底略小,盆幫為豎直木板粘接,中腰由鐵箍箍緊的那種,盆口上覆以案板。見到有了買主,商販將木盆放在地下,借著燈盞的微光,取出白水羊頭,用弧形刃的大刀在上面片,片下的羊頭肉,皮筋透明,紙似的薄,又晃動一隻牛角,椒鹽自牛角尖的細孔中沙沙地撒在片好的羊頭肉上。食者撿一片羊肉丟到嘴裡,頓感唇齒冰涼,鮮香異常且滋味綿長。
賣滷雞的商販也手提風燈,只是另一隻手裡提著竹編的提盒,這提盒是橢圓柱狀,有四五層,油膩膩的,難辨本色,十來只滷雞便放在其中。滷雞又叫滷水雞,不同於扒雞,少了生雞油炸的過程,直接放到滷水中煮過,也十分香爛。
趕到白天,街上行人往來,賣滷雞的商販往往就著提盒,蹲守街邊,兩手捧著個闊口的竹筒子,不住地搖晃。竹筒的底面以籮紗封閉,裡面攏著一束竹籤,共三十六根,竹籤上的漆點花色與「牌九」牛牌完全一致。路人見狀,便圍攏過來,花上幾個子兒,從竹筒中抽籤,一般是「提么」,即只要抽到帶「么」的簽子,便可得滷雞一隻。在眾人的哄鬧聲中,抽不到雞者,白花了錢,怏怏而去,抽到雞的人,自是得意,咧開嘴,揀了只大的,興沖沖地提走。當時,也有奸巧的後生,暗自在簽頭兒上做過記號,抽籤「百發百中」,久而久之,被商販看出了門道,於是,每在抽籤之前,商販都要取出整束的竹籤,攥攏了,在磚牆上磨,磨得簽頭平整如一,方才放下心來,交由眾人抽……新中國成立後,這類把戲涉嫌賭博,被政府取締,「抽籤吃滷雞」便在京城街頭絕跡了。
再說說「糊塗糕」,其實不是糕,只是煮爛了的紅果糊,深褐色,平民小食的品相,製作也不講究,紅果的蒂和籽大約是不去的,僅以糖精調和後,盛到江米麵製成的小碗里出售。
賣糊塗糕的攤販大都兼營糖蛋、洋畫兒、泥人之類的物什,自製汽水也是有的。那種「三精」(香精、色素、糖精)汽水,盛在預置了玻璃球的瓶子裡,再加入小蘇打和檸檬酸,產生的氣體把玻璃球頂至瓶口不能泄漏,飲者按下玻璃球放氣,便可飲用,雖簡陋卻顯智慧,是化學與物理簡單原理的巧妙結合。
這類攤位一般設在街頭的便道上,若鄰近中小學校,則生意最好。早年間,燈市口大街路北的便道上便有不少這樣的攤頭,附近育英、貝滿學校的學生放學以後,由此經過,自有圍攏上來者,喝汽水,也捧著江米小碗,用木片製成的小勺挖食糊塗糕,或吮或舔,吃得津津有味。
數九寒天裡,糊塗糕上凍,舀不動,商販們便別出心裁,先把糊塗糕用水調稀,又在玻璃水槽底部鋪展開油紙,然後,將糊塗糕倒在上面,在室外凍,結成大約半厘米厚的冰板,最後分成方方正正的小塊,拿到攤頭上賣。那年月,沒有冰棍、雪糕,冰激凌也只在少數店鋪里專營,滋味酷似紅果冰棍的冰板,便成了孩子們冬令冷食的佳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dwdMm8BMH2_cNUgBJ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