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留光鎮耿村堅持「項目強村、生態靚村」發展思路,與全縣人民一道,擼起袖子加油干,以實幹推動發展、贏得實效,描繪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結出了豐碩成果。
耿村,5年前還「戴」著國家級貧困村的帽子。近幾年,通過圍繞著力培育新型農民、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引進鄉賢文化、挖掘村史底蘊,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在「千分制」積分的創新管理下,年年上台階,喜獲市級「文明村」稱號。
在耿村村內,新建的入村牌坊和過村牌坊高大而又醒目,新修的柏油路路面平整寬闊、連村入戶,家家戶戶門前屋後整潔,青翠盎然的景觀樹與漂亮的屋舍相映成趣,呈現了美麗和諧的新農村景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耿村懷舊巷,巷口一塊兒老式門板上雕刻的13個字,讓人駐足回味。
從三兩孩童滾著鐵環嬉戲追逐,到黃牛掛韁種下希望的春耕;從一群少年挽著褲腿曲膝碰拐,到頭戴花巾雙手抖簸撿拾麥仁的大娘…… 踏入懷舊巷,人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兒時的童趣、父輩的生活場景,透過一幅幅牆體彩繪,紛至沓來。
留光鎮耿村駐村第一書記 馬朝陽:「懷舊巷描繪的是以前身邊真實的生活場景,就是讓鄉親們不忘走過的路,激勵勤勞致富的信念,激發群眾熱愛家鄉的情感,鼓勵鄉賢反哺家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帶領群眾致富。」
上世紀80年代,耿村蕭家後人創製三鮮燴麵,開辦「蕭記三鮮燴麵館」,隨之,麵館生意越做越大,名氣越傳越廣。為助力家鄉鄉村振興,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蕭家後人蕭存興,投資2500萬元在原址上修復重建「車門裡」蕭記文化展覽館,同時,也拉開耿村發展鄉村旅遊的大幕。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扶貧是關鍵。該村還積極引資1000萬元,建設宋繡文化館,並通過「公司+展示館+培訓基地+農戶」的形勢,累計培訓刺繡技術工人2000餘人。2018年宋繡文化館被列為我縣精準扶貧產業(就業)基地,2019年被評為新鄉市「巧媳婦」工程示範基地,實現了企業與貧困勞動力的有效對接,達到企業發展、貧困戶致富的雙贏目的。
如今的耿村,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發展活力更加強勁,一幅看得見綠色、望得見清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正徐徐鋪展開。
記者:范愛俠 翟慶田
監製丨周玉廷 審核丨賈自旺 編輯丨蔡峻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