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軍在比布列斯特要塞的堅守並無戰略上的意義,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一開始就選擇繞過了這一堅固的要塞,直奔蘇軍西方面軍的縱深後方,進而完成了對蘇軍西方面軍的戰略合圍,包括布列斯特要塞的守軍在內的蘇軍西方面軍的命運已經被註定,覆滅只是時間問題。當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挺進到明斯克一線,並殲滅了蘇軍西方面軍的大部分(損失了60萬人中的41萬)。在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眼中,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德軍的前景一片光明!
德軍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日記中表現出極為樂觀的情緒:「粉碎維德納河和第聶伯河以西俄軍主力的目的已經達到,在這些河流的東面我們除了小股部隊外不會遇上任何東西了。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俄國戰役極有可能在兩周內取得勝利。」當時的德軍的主要進攻就放在莫斯科方向上,作戰目標就是要將蘇軍邊境地區的主力就地殲滅,防止其撤回後方重建防線。該方向上的蘇軍戰略集團(西方面軍)已經被德軍基本殲滅,戰役目的已經達成,可以說明斯克戰役結束後是德軍陸軍總司令部最興奮的時刻,對蘇德戰爭的前景非常樂觀。這主要是由於當時德軍只探明了邊境地區的蘇軍兵力,對部署在縱深後方的蘇軍戰略預備隊一無所知,很快他們將會在向斯摩棱斯克的挺進中遭遇這些新銳蘇軍,蘇軍利用這些預備隊迅速重建了西方面軍。
雖說布列斯特要塞的堅守已經無關大局,但是蘇軍的頑強抵抗還是讓德軍大為震驚,因為在此前的法國戰役中,法軍在被包圍後雖然也會進行抵抗,但是在確定毫無獲勝的希望後便會選擇投降,而不是像布列斯特要塞的蘇軍那樣拚死抵抗,戰至最後一人為止。德軍開始意識到蘇德戰爭的殘酷性,這已經不再是西線那樣的「騎士戰爭」,而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復仇戰爭,德軍將不可避免的遭受嚴重的傷亡。德軍將蘇軍的頑強抵抗歸咎於其政治委員制度,俘虜的蘇軍政治委員將不被視作戰俘,直接就地槍決,蘇軍也進行相應的報復,東線戰場從來就沒有優待俘虜的傳統。
直到斯摩棱斯克會戰結束後,德軍才對戰爭的前景感到一絲不安,德軍原以為不會再碰到大量蘇軍,結果蘇軍在斯摩棱斯克投入強大的兵力,德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也損失慘重,不得不就地轉入防禦進行休整。直到莫斯科戰役期間德軍才開始對蘇德戰爭感到悲觀,見識到蘇軍的真正實力和龐大的動員能力,希特勒曾對古德里安說到,早知道蘇聯有如此強大的實力,當時他斷然下令進攻蘇聯,可惜為時已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ah8_HcB8MnI47IjpZ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