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真羨慕那些巷子裡長大的人

2019-06-10   微泉州

泉州的小巷,是很多人對小時候生活全部的記憶。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但唯獨時間在這裡沉澱。

即使多年後,那一眼望不頭,又窄又繞的巷子,依舊是心頭的牽掛,像是聽不厭的老唱片,旋律中流淌著生活的平靜與安寧。

泉州人從來不愁美食,每條街道,每段巷弄,各式小店毫不吝嗇遍地開花。

泉州的巷子藏著多少好吃的?這個問題恐怕沒人能回答得準確。

幾百米長的巷子,能從巷子頭吃到巷子尾,每提到這樣的巷子,總少不了金魚巷、水門巷、桂壇巷的影子。

而有的巷子,我們是用美食記住了它。玉犀巷阿美麻辣燙,胭脂巷灌湯包,羊公巷雞排,南俊巷阿姨芋頭餅、裴巷滿煎糕……

吃得久,來得多了,巷口賣早餐的叔叔都能記住喜好,麻利地舀上一杯熱騰騰的花生漿,不忘詢問:」還是帶兩杯帶走嗎?「

即使如今很多街巷都變了,我們仍樂此不疲地鑽進彎彎繞繞的街頭巷尾,尋覓風味。

有很多地道的美食,亦藏著不少驚艷的網紅小店。

時光把巷子劃成了兩半,一半留在過去,一半屬於現在。而這種感覺,或許就是巷子的魅力吧。

都說能夠讓一個人最快領略一座城市魅力的地方,不是高樓大廈,也不是名勝古蹟,而是隱藏在城市深處的那些巷子。

人與神比鄰,在街邊的慈濟宮,在小巷深處的玄妙觀,更別提各種匿於鬧市的小廟了。

房子是傳統的閩南古厝,紅磚橙瓦石頭階梯,巴掌大的天井,配著門口竹藤搖椅,再愜意不過。

裁縫店、理髮店、小食店、鐘錶店,都是街坊鄰里,生活遠沒那麼複雜,基本都能在巷子裡解決。

從門口走出來的人,左右鄰居都很熟悉,三兩句寒暄就能找到話題。

太熱時,在路燈下撐個小桌椅,喝點小酒,吹著風,就是一整個夏天。

那時候,巷子裡的雜貨鋪是最挪不開腳的地方。

每次都很殷勤地幫家長跑腿,然後拿著剩下的零錢,站在辣條、大大卷泡泡糖、豬肉脯等花花綠綠的零食麵前猶豫萬分。

那時候玩的還沒那麼多。放了學,把書包一丟,就衝出家門。打彈珠、拍畫片、捉迷藏……一身用不完的精力,直到家裡喊吃飯了,才戀戀不捨和朋友說再見。

每每放學,大家都是成群結隊,一路歡笑,一路回家,無憂無慮的時光多半耗在巷子裡了。

泉州九十九條古巷,風情搖曳。每一個小巷,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

有名的小巷實在太多了,達官顯赫之家遍布巷中的舊館驛,各式氣度不凡的門廳宅第鱗次櫛比。

曾經比西街更出名的聚寶街。「船到市井十州人,漲海聲中萬國商」,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繁華。

因粉紅教堂,再一次火起來的花巷。

但更多的巷子,漸漸被人遺忘,象峰巷、濠溝墘、甲第巷、文勝巷、模範巷、二郎巷……

越來越多人搬離了巷子,住進更好更便利的房子。剩下老一輩人執拗地守在這裡,等著每一個想回來看看的人。

編輯:water

拍攝:番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