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和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

2020-03-30     青海新聞網

2月23日,在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就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提出要求,強調要規範和完善信息發布機制。這足以說明公開、透明、及時、準確、有效發布權威信息的極端重要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按照黨中央部署和要求,各級主流媒體積極跟進,宣傳各級黨委政府政策措施,講述防疫抗疫一線感人故事,廣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識,主動回應群眾關切,為疫情防控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有效實現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個別疫情嚴重地區在新聞發布時語焉不詳、答非所問,甚至採取迴避、沉默態度,引髮網上網下輿情風波,一度造成十分被動局面。我們應當重視和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

首先,這是形勢需要。當前,是全面建成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是疫情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需要攻堅克難的一年,也是要充分應對防範和化解公共突發事件等重大風險的一年。振奮人心、凝聚力量、推進發展,都需要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使每一個新聞發言人能夠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做替黨委政府承擔新聞信息的及時發布者、權威定調者、自覺把關者以及輿論引導者、負面信息管控者、網上鬥爭亮劍者。其次,這是時代需要。當前,輿論傳播與發展已進入「讀秒」時代。如微信,活躍用戶規模約為10億,熱點事件在微信中的傳播與發酵速度全面提升,這就為負面輿論提供了條件。如果應對不及時,引導不及時,權威發布不及時,就會引發負面輿情。第三,這是對外宣傳需要。向外界傳遞我們的聲音,講述我們的故事,樹立我們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新聞發言人來推動。因此,新聞發言人應該主動作為,主動發聲,讓主旋律更強勁,讓正能量不斷匯聚,形成輿論宣傳強大合力。

身為新聞發言人,在推進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當中,應做到四個方面。第一,要注重學習。要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要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網上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述,尋找解決工作之惑、認識之惑的總鑰匙,掌握理論指導實踐的方法技巧。要學習業務知識。應多關注外交部新聞發布會,學習有關新聞發布會的流程,以及議題的設置。要關注網絡輿情,特別是與我們有關的輿情,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思考去引導。第二,要注重新聞發布的時度效。要及時有效科學地召開發布會和網上發聲。既要積極主動又不能誇大其詞,要客觀公開公正透明,坦然面對熱點敏感問題。要按照新聞發布會的規範和標準認真準備,了解核實情況,擬定口徑,發布信息要得到授權,重要的問題回復要有書面稿。第三,要注重互聯運用。通過新聞網站、政府門戶網站,政務微博發布信息,或在網上接受採訪,回應網上群眾留言,特別是對媒體關心的熱點敏感問題,回應要清晰真誠。第四,要認真執行新聞發布申報審批制度。舉辦新聞發布會時,必須嚴格按照新聞發布會管理的相關規定,將內容等相關材料按要求由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後召開新聞發布會。要嚴格遵守新聞宣傳管理制度,在突發事件等新聞發布時,各地、各部門只有新聞發言人才有權向新聞媒體發布新聞或接受新聞媒體採訪,其他人未經新聞發言人授權,都不得向新聞媒體發布新聞。

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不是宣傳部門一家的事,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不斷形成合力。各個部門和單位,都應當按照黨委政府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切實履行職責,在抓規範、抓制度、抓提高上下功夫,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新聞發布工作機制和網評員工作制度。要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對突發事件和重大災害性事故的新聞發布,要由宣傳部門和新聞辦組織協調,由涉事責任部門查清情況,及時向上級請示報告後,按照要求向新聞媒體提供新聞信息。對於涉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涉及社會穩定、疫情、輿情等重大新聞內容的發布,要嚴格把關,做到上下協調一致,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原則立場。要正確認識媒體善待媒體和記者,增強與媒體記者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記者不應求全責備,要與新聞記者交朋友。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發言人既要熟知情況,又要了解公眾需求;在政治上要成熟,立場正確,敢於負責;在知識上要知曉區情、省情、國情,與上級和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在表達上要邏輯清晰,掌握新聞規律和新聞媒體基本業務要求,熟悉新聞發布基本規範,避免做外行人,說外行話。要正確對待負面報道,對於歪曲事實,惡意攻擊的,要及時澄清和反擊;對屬於「帶有色眼睛」的報道,可加強正面引導;對屬於客觀的報道,可以看作是對我們工作的監督,千萬不可談記者色變,負面報道不配合,正面報道也不配合,甚至與記者發生衝突。那樣就會加劇負面輿論的生成,有時還會形成輿論次生災害。

我們要從四個方面做好突發事件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一要注重發布時效。突發事件不以人的意志轉移而發生,我們要第一時間及時發布信息,占領輿論制高點和道義制高點。但快速發布信息之前要充分準備,絕不打應付之仗,含糊其辭。 「快說經過,重講態度、慎下結論」 ,這是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的基本經驗。而對輿論關注,如果早早拋出結論性判斷,遲遲不公布事實依據,沒有對輿論表現足夠寬容和誠意,必然激發起輿論激烈反彈。事實的公布,尤其是結論性的事實,一定要有權威論證。二要端正真誠態度。在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時,既要自信、從容,又要表現與廣大公眾共同的體驗和感受,尤其是處置災難性事件時,要與當事人尤其受害者感同身受。三要勇於承擔責任。不要急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過早下結論。公眾對政府部門工作的批評要及時表明態度,但不要急於解釋。對於涉及政府部門工作責任時,不要急於去轉移、推卸,要有擔當和自信。四要代表公眾利益。在處理交通事故、食品安全、產品質量案件新聞輿論工作時,要代表廣大公眾利益和想法,不要簡單以宏觀總體安全來解釋。(作者為中共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宣傳部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HFjKnEBrZ4kL1ViaPEc.html









好兄弟,謝謝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