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海基彈道飛彈系統,需要解決艦艇武器所特有的一系列複雜問題,包括:保證從運動和任意搖擺的潛艇上發射飛彈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載艇不能進行大地測量情況下仍能進行高精度發射;準備和提供射擊所需的初始數據;研製在高溫度、振動和衝擊載荷條件下使用的艇上儀器和飛彈維護及戰鬥使用系統。
從艦上布置角度來看,完全加註好燃料的P-101飛彈比P-1和P-2飛彈具有無可爭辯的優勢,後兩者使用的是儲存在艦載容器里的液氧。此外,P-101飛彈無論是外形尺寸還是重量都比較小。為了在611型潛艇上存放飛彈,必須設置能容納兩個取下燃氣舵的飛彈水密耐壓彈庫。當然,液體燃料單元-氧化劑和燃燒劑是有毒的,因此不允許燃料箱解除密封,不允許有毒氣體進入潛艇艙室,而且還要研製飛彈狀態監視和事故情況告警的專門系統,一旦發生故障應迅速消除其後果。按照設計方案,飛彈從穩定的發射台上以垂直狀態發射。飛彈藉助拖車由飛彈庫送到發射台,潛艇應處於浮出水面的狀態。1951年8月17日,由於防空飛彈研究移交給航空工業部,第88研究所關於該型飛彈研究工作被迫停止。9月,相關人員、圖紙和設備等都移交給ОКБ-301拉沃契金設計局。當然,該型飛彈研究的一些成果用在了P-11飛彈的研製上。
P-101與P-11飛彈外形比較
當然,美國也在50年代初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工作,都沒有取得進一步進展。之後,1956年美國開始實施「北極星」計劃,主要是對混和固體燃料研究的早期成果進行應用,以及研究在和潛艇上布置飛彈。1960年,美國攜帶16枚「北極星」A1飛彈的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列入裝備。而蘇聯當時在研究固體燃料方面一直沒有顯著成果,直到1968年採用固體燃料的PT-2飛彈列入裝備。另一方面,蘇聯在研發多種用途的硝酸液體燃料發動機方面倒是初見成效。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成果,才最終得以製造出液體燃料彈道飛彈和地空飛彈。
1950年12月開始,第88研究所開始進行高沸點燃料彈道飛彈的研製工作(H-2課題)。經過一系列試驗飛行和35次發射後,1955年7月13日P-11飛彈列入裝備。它的海基型P-11ФМ在1955年9月16日首次從潛艇實施了發射。對飛彈的進一步研究,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批量生產,由科羅廖夫移交給了他的學生馬克耶夫(В.П.Макеев,1955年3月11日被任命為第385特種設計局總設計師。該設計局1947年成立,位於車里雅賓斯克州茲拉托烏斯特市)。
1955年卡普斯京亞爾靶場CM-49發射平台發射Р-11ФМ飛彈
由於該型飛彈外形小、起飛質量輕,可以長期存放,加註的是硝酸(氧化劑)和煤油(主要燃燒劑)以及發射用燃料(二甲苯胺和三乙胺混合物),因而可以在多種機動和作戰狀態下使用。例如,可以從輪式和履帶式運輸車上發射,可以利用列車車廂發射,還可以從潛艇和水面艦艇發射。這些方案被第1特種設計局在P-11M飛彈和海基P-11ФМ飛彈研製中得以實現。前者是一種裝有核彈頭的陸基機動飛彈在1958年列入裝備,後者用於裝備經改進後的611型潛艇。
1955年9月16日,世界上首次從潛艇實施了制導式彈道飛彈的發射。這就意味著彈道飛彈可以打擊洲際目標,即可由潛艇運載飛彈接近目標,使目標進入飛彈射程以內。這樣,這種戰役戰術飛彈就演變成戰略武器。1959年2月飛彈列入裝備,被布置在5艘AB611型潛艇上(北方艦隊4艘、太平洋艦隊1艘)。
烏拉爾海基飛彈研製團隊核心機構有:第385特種設計局,即如今的以В.П.馬克耶夫院士命名的國家飛彈中心(位於茲拉托烏斯特市和米阿斯市);第592研究所,即如今的以Н.А.謝米哈托夫院士命名的自動化設備科研生產聯合公司(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即如今的葉卡捷林堡);第1011研究所,即如今的以Е.И.扎巴巴欣院士命名的全俄工程物理學研究所(位於斯涅任斯克市),之後,又增加了如下機構:第2特種設計局,即現在的以А.М.伊薩耶夫命名的化工設備設計局(位於加里寧格勒市,現在的科羅廖夫市),是發動機研發單位;國家聯盟設計局,之後是運輸機械設計局(位於莫斯科市)是地面設備及裝填設備研發單位;造船工業部的莫斯科第1研究所,即後來的「瑪瑙」科研生產聯合公司,現在是瑪瑙-海洋信息系統聯合公司,是飛彈發射系統的艦載數字計算機系統研發單位。
1955年9月16日Б-67潛艇在白海發射Р-11ФМ飛彈
連結-相關人員介紹
馬克耶夫全名維克托-彼得羅維奇-馬克耶夫(Виктор-Петрович-Макеев),1924年10月25日出生,1939年在莫斯科飛機製造廠工作,1947年其在第88研究所第1特種設計局工作,是P-11飛彈骨幹設計師。1955年開始擔任第385特種設計局總設計師,1963年任局長和總設計師。1977年起任機械製造設計局局長和總設計師。該設計局研製了蘇俄海軍一系列潛射彈道飛彈,他本人是蘇聯海基飛彈製造領域的奠基人。1985年10月25日去世。先後2次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榮獲列寧獎金(1959年)和3次蘇聯國家獎金(1968、1978和1983年),先後獲得5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等。
馬克耶夫
謝米哈托夫全名尼古拉-亞歷山德洛維奇-謝米哈托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емихатов)1918年12月10日出生,1942年畢業於莫斯科動力學院,之後自願參軍入伍。1946年退伍後在皮柳金領導的第885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第626特種設計局總工程師和總設計師。該設計局參與了第一枚海基飛彈P-11ФМ彈上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此後先後研製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海基飛彈控制系統以及戰術飛彈P-17的控制系統。1990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92年卸去總設計師職務改任顧問,2002年4月12日去世。先後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1年),榮獲列寧獎金(1959年)和2次蘇聯國家獎金(1968和1978年),先後獲得4枚列寧勳章、2枚一級衛國戰爭勳章、1枚二級衛國戰爭勳章、1枚紅星勳章、1枚「榮譽符號」勳章等。
謝米哈托夫
伊薩耶夫全名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伊薩耶夫(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Исаев)1908年10月11日(10月24日)出生,1931年畢業於莫斯科礦業學院,1934年10月進入第22飛機製造廠任設計師,參與研製了安裝液體火箭發動機的БИ殲擊機。1947年8月,航天工業部第1研究所下設成立了獨立的伊薩耶夫設計局,該設計局1948年5月併入國防工業部第88研究所,經過改組後成為第88研究所第2特種設計局。1958年12月,還設計局成為獨立部門,由伊薩耶夫任局長和總設計師。該設計局研製了一系列陸基彈道飛彈、防空飛彈、巡航飛彈、海基彈道飛彈、反艦飛彈所用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他本人1959年成為科學技術博士,1971年6月25日去世。獲得過「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56年),榮獲史達林獎金(1948年)、列寧獎金(1958年)和蘇聯國家獎金(1968年),先後獲得4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等。
伊薩耶夫
伊薩寧全名尼古拉-尼基季奇-伊薩寧(Николай –Никитич-Исанин),1904年4月22日(5月5日)出生,1930年畢業於列寧格勒電子技術學院,1935年開始在第17特種設計局工作,從工程師一直做到「恰巴耶夫」級輕型巡洋艦副總設計師。1950年2月1日-1963年12月18日任第16中央設計局總設計師,先後研製82型重巡洋艦、AB611型、629型潛艇等。1963年12月18日-1974年4月5日任第143特種設計局局長(該設計局1974年與第16中央設計局合併),領導該局研製了661型核潛艇。1970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72年成為克雷洛夫院士命名的科技協會榮譽會員,1977-1987年成為主席,1988年為榮譽主席,1990年3月1日去世。先後兩次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3年和1974年),榮獲史達林獎金(1942年)和列寧獎金(1959年),先後榮獲2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2枚勞動紅旗勳章等。
伊薩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