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以來,我軍有一種被外界稱之為飛行彈道可以「打水漂」的神秘武器,在軍事網站或者國外嚴謹的軍事研究機構當中流傳,被形容成性能非常先進,有突破現役各種「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能力。
2019年的十.一國慶閱兵式上,這種神秘裝備被展現給了世人,它就是編號為東風–17的新概念武器。
東風–17的新概念與以往我國閱兵式當中展示的東風–15、東風–11、東風–26等先進彈道飛彈大有不同,東風–17的彈頭非常的特異,不同於傳統的圓錐體結構,而是帶有小削減彈翼的「乘波體」結構,就和我們孩童時代疊的紙飛機樣子很相似,那麼「乘波體」彈頭,也是俗稱的「打水漂彈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乘波體」這個理論就是「錢學森彈道」!是錢老在1940年代末提出來的一種全新的彈道理論。
通常意義上的彈道飛彈飛行軌跡就是圖片里表現的這樣,從發射陣地發射後迅速爬升,通過多級火箭發動機將彈頭推到大氣層以上,彈頭與火箭分離,彈頭則沿著設定好的弧形軌跡飛行(彈道)彈頭重返大氣層擊中目標。
但「錢學森彈道」則是截然不同的飛行軌跡,東風–17發射之後會以很高的角度快速衝出大氣層,而在重返大氣層時卻以很低的角度斜擦大氣層的「頂面」, 於是就出現了像我們拿一塊平滑的橢圓石子「打水漂」一樣,石子被水面彈起來,東風–17飛彈彈頭成呈扁平狀,強烈的擠壓大氣也一樣會被大氣彈起來。
由於不可能見到東風–17「打水漂」時的狀態,只能用這張類似的動圖來模擬形容它的飛行狀態。
不過與這張動圖不同的是,「錢學森彈道」更加平滑它沒有這種上下抖動的過程,而是利用高層空間稀薄的大氣在滑翔,這樣顯著的提高了推進劑的效率,使它的飛行速度超過了10馬赫,而這樣高的速度意味著目前沒有任何武器可以攔截它,並且它不是一般彈道飛彈那樣是固定飛行軌跡,地面/艦載大型相控陣雷達也沒法跟蹤鎖定它。
目前東風–17使用常規彈頭,從閱兵式中觀察,它的常規彈頭戰鬥部裝藥量似乎不大,最多300公斤級別的黑索金炸藥,這個裝藥量打擊航母、大型堅固堡壘、大型機場...等高價值目標的摧毀能力似乎不夠用。
但是別忘了,我國科學家已經研製出來了「全氮陰離子鹽」(炸藥)!這種高能量物質即便爆炸威力只有U235的十分之一,也將是非常恐怖的,而「全氮陰離子鹽」不算核武器,不在禁止之列。
據稱這個飛行器劃出來的彈道雲的圖片,就是前幾年東風–17的上升段的飛行軌跡。
東風–17彈道飛彈是革命性的武器,它的出現使目前飛彈防禦能力歸零了!因為當前的飛彈防禦都是攔截飛行彈道相對固定的傳統彈道飛彈,而東風–17飛彈飛行彈道不固定,比如說:它從南海方向發射,在高層空間飄動繞過澳大利亞後,可能漂浮到珍珠港上空,即便是部署在澳大利亞的「薩德」系統發現了它也沒有意義,因為就算是測定和計算出它當時的飛行軌跡,準備鎖定時「乘波體彈頭」又飄動變軌了,跟蹤系統的前期工作就白費了,需要再次確認它的飛行軌跡,等再次跟蹤完成後它已經落地爆炸了...所以,包括:國家飛彈防禦系統、薩德系統、宙斯盾系統、鋪路爪大型相控陣雷達、高空光學跟蹤衛星...都失效了!
錢老的重要科技理論是貢獻給國家的厚總禮物,使得我國有了革命性的裝備,可以禦敵於千里甚至萬里之外!所以,他歸國的意義永遠不是「四個美國師」可以比擬的!在建國70周年的特殊日子裡,我們更應當緬懷錢老這樣的大科學家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