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張濤)我國連鎖店鋪超過30萬個,直接覆蓋就業數千萬人,間接帶動商貿物流以及上下游等行業的就業上億人次,數十萬家連鎖經營企業與民生就業息息相關。從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底,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和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分別就正常經營期間和疫情恢復期間,企業對營商環境的關切點以及恢復經濟正常秩序存在的難點和問題,第一時間對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的連鎖企業進行了深入調研,調查覆蓋了疫情暴發前後共五個月的時間,既反映了疫情前企業的營商環境訴求,也涉及到疫情發生後,經濟恢復營商環境的新問題。
4月7日,CCFA發布了此項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連鎖企業對於政策環境的關注度最高,市場環境次之。報告總結了當前連鎖企業在政策環境方面遇到的突出問題,並對優化經濟恢復期的政策環境提出了具體建議。
連鎖企業對營商環境二級指標的關注度
設置不合理前置條件的問題仍未根治
本次調查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前,大部分企業反映的政府證照辦理程序、效率等都已經有了明顯改善。其中,改善最為明顯的是,辦理營業執照註冊登記時,不合理的前置條件明顯減少。
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進入精準防控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階段,對於復工許可方面,一些城市又出現了設置不合理前置條件,怠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現象。部分企業反映,所在城市存在設立或變相增加許可、審批、監管、備案等,並增設各種前置條件,提高開業門檻,阻礙企業尤其是個體工商戶的復工復產問題。
缺少細則、標準不一導致扶持政策落實難
根據調查,在疫情前的政策環境調研中,有85%以上的企業反映,營業執照和經營許可證辦理標準統一,審批手續較少;有超過80%的企業表示,在享受相關優惠政策過程中程序有所簡化,細則相對明確。這從側面反映了政府強化政務環境建設,規範證照辦理流程,簡化手續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然而,疫情期間出台的扶持政策,在實施和落實中又出現了標準和要求不明確、不統一,操作流程複雜的問題。比如,在企業最為關注的財稅扶持政策方面,部分企業反映《關於優化納稅繳費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徵收管理事項的公告》《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等政策,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缺少實施細則,操作流程複雜的問題。
再比如,國稅總局出台的《關於優化納稅繳費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延長了申報期,實現了納稅人在疫情期間網上辦稅。但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存在各地標準不統一,審核材料多,要求不明確等問題。比如,是否需要預繳及如何核定預繳稅款問題各地操作不一致;部分地區需要提供封樓證明等材料,企業很難及時取得;增值稅發票勾選平台不確定是否繼續開放等問題,降低了政策的落地實效,給企業及時、便捷地享受扶持政策帶來了不便。
宣傳告知不到位影響扶持政策實質效果
調查顯示,在疫情前的政策環境調研中,有80%以上的企業反映相關部門的政策和普法告知到位。然而,CCFA對今年2月2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應對疫情影響 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的指導意見》(國市監注〔2020〕38號)進行政策評估調研時發現,個體工商戶為主的小微特許加盟店對該指導意見大多不知道。經告知後又存在諸多疑問和困難,一是因涉及部門多不知道如何查詢這些扶持政策,以及自己是否具備受助資格;二是國家有政策,但地方無實施細則或門檻過高,個人又沒有專業能力和精力去履行相關的辦理流程,影響了扶持政策的實質效果和企業的獲得感。
疫情前後企業的政策獲得感不強
CCFA的疫情前調查顯示,企業對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指數最低,僅有38.33%的被調查企業感到所在城市對於連鎖行業的支持力度較之前明顯加大,超過一半的企業認為沒有變化,有5.53%的企業甚至認為變差了。其中,外資企業感到對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最不明顯。35.57%的外資企業認為對連鎖行業的政策支持力度較之前改善明顯,低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改善指數,後兩者分別為42.59%和43.52%。
針對疫情期間的扶持政策,連鎖企業普遍反映財政部《關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強化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資金支持的緊急通知》的政策扶持力度較大,但大多數連鎖企業無法享受到政策優惠。主要原因是連鎖企業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的經營模式,大多數企業採取總公司和分公司結構,無法適用中小微企業優惠政策,致使受到疫情衝擊嚴重的連鎖經營行業,卻被扶持政策排除在外。
如何優化經濟恢復期政策環境
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各地方政府營商環境,尤其是政策環境的一次壓力測試和重大考驗。針對連鎖行業在經濟恢復期面臨的政策環境問題,CCFA在報告中也給出了多項優化建議。
針對復工復產,CCFA建議提升政府的服務意識,以法律形式確定免責清單。在企業復工過程中,部分企業反映部分政府部門為了自身的免責,存在設置復工復產障礙,延緩復工時間的情況。在疫情前的調研中,也有部分企業反映,工商、城管、稅務、食監等部門的部分工作人員,在涉及為企業辦理相關證件的時候,管控思維過強,由於怕擔責任或無法可依,致企業的部分合法訴求的響應速度變慢或者得不到解決。CCFA建議,復工復產期,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審批監管復工轉向企業承諾復工,讓受疫情衝擊嚴重的餐飲、住宿等企業自主掌握復工節奏和主動權,激發市場活力,快速實現市場復甦。中長期建議總結上海、深圳等先行先試的經驗做法,建立健全政府工作的責任清單、免責清單和「容缺受理機制」等,創造性地開展服務工作,讓政府幹部為企業辦實事、辦好事,從根本上解決幹部因「怕負責怕問責」而迴避企業合理合法訴求的現象,營造一個良好的、積極的、正面的環境,為企業做好服務。
與此同時,報告還建議,加快推進金融、稅收、社保等扶持政策的細化落實;加大扶持政策的宣傳覆蓋度,增加直接補貼力度;將參與響應保供倡議的連鎖企業納入保供重點企業目錄;建立必要的容錯機制,對於企業的非故意、非主觀過錯給予一定的寬鬆度,推動處罰從形式向實質和功能性轉變的重要探索,讓企業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經營活動的恢復。
報告同時建議各城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借鑑北京等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政策,對於提供與民生密切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連鎖企業,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推動商業便民利民項目的落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3O1VnEBnkjnB-0z7_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