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益詐騙!公益詐騙,是對善良最大的褻瀆

2019-12-06     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社交網絡里,時不時會接收到一些大病求助信息,事主可能是朋友的親戚、朋友的朋友、親戚的同事……



於是,我們會點開連結,為求助者捐出10塊、20塊甚至更高的金額,盡上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然而,最近網際網路籌款平台「掃樓式籌款」事件,卻讓不少人寒了心,也令人深思:網際網路籌款平台究竟是在做公益,還是做生意?



水滴籌這次除了到醫院掃樓被曝光外,每單最高提成150元,月入過萬,末位淘汰……




地推員們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甚至有所隱瞞,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等問題也相繼曝光。


網際網路籌款平台「水滴籌」

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

自稱「志願者」

逐個病房引導患者發起籌款




眾籌的初衷是希望普通大眾們能夠相互關注,相互關心的,但這種報團取暖的思維意識竟然被水滴籌拿來盈利、變現,打著公益的名號?


但這很難說是人心壞了,也很難說普通人沒人情味了,畢竟「免費午餐」、「巨利誘惑」的方式,即便是引導普通人去踐踏慈善、公益,普通人也會跟著入場。


水滴籌作為美團旗下10號員工跳槽後創業的公司,是基於在美團創業時所運用的地推模式,只是目標從商戶變成了個人。




從現實角度來說,能夠讓需要被幫助的家庭,得到社會資源性質的幫助,在我們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時候,有這樣的平台在,這並非壞事。


但目前的水滴籌似乎有點跑偏了。


2

眾籌從鼓勵全民愛心到消費社會愛心


在發起眾籌的人員里,連演員、超中產者、拆遷戶都能囊括其中,確實容易打擊全民對慈善、公益的積極性。


而對於那些真正需要的家庭,連水滴員工自己都說:「我看了幾個家庭,他們籌款都不是很多,這個東西越往後籌得越少,屬於消費社會愛心值。」




這也是前兩年社會上大家談起眾籌問題時的擔憂,但當年承諾整改,甚至社會相關機構也介入,在今年卻又一次暴露出了背靠公益,掃樓等一系列問題。


水滴籌方面回應說:組建線下服務團隊的起因,是發現存在一些年紀偏大、網際網路使用水平較低的患者。




他們在陷入沒錢治病的困境時,還不知道可以通過水滴籌自救。水滴籌不希望任何一名有需要的大病患者錯失自救機會。因此組建了線下服務團隊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籌款支持服務,比如患者關懷、平台協議講解、醫療服務支持、與醫護核實等。同時,對那些協助發起了不符合籌款條件的項目的線下服務人員,平台有嚴格的懲戒措施。




3

詐騙方式揭秘


水滴籌、輕鬆籌之類的APP明明設立了審核部門,對申請項目的把控還是很嚴格的,那麼為什麼還有詐捐出現?


代開:知情人士表示,購買了指定醫院的診斷證明、檢查報告、醫療收據,前後一共僅花費340元。



有了這「三件套」,資料證明的審核很輕鬆就能通過。



輕鬆籌擁有自己的審核部門,但不法分子利用別人代開的虛假證明,是完全可以通過審核的。輕鬆籌的同行——水滴籌,也是僅通過三張虛假的申報材料就可申請成功。


審核人員只能表面上辨別申請人提交的資料是否含有醫院的各項證明,並不能確認這些資料的真假。


4

詐捐產業鏈,「千軍萬馬」來相助


為了讓申請的籌款項目更具真實性,輕鬆籌做了一個【實名為Ta證實】的功能。


這一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很多用假資料進行籌款的人為了讓自己的項目看起來更加真實,他們會有專門的群幫助其進行證實。




低價邀人發布籌款連結到朋友圈

坐等愛心泛濫人士上鉤

連結文案大多是

【拯救一個患者,救助一個家庭】

這樣令人感同身受的字句

項目詳情的陳述更是感人肺腑

如此一來

會激起絕大部分人的同情去進行捐款



套路教學:還有人專門錄製了一個如何利用輕鬆籌在35小時籌款十萬塊的視頻。



分析了輕鬆籌產品本身的優缺點

如何傳播、如何取吸引人的標題

如何最大限度讓那些有愛心的人捐錢

講得有理有據



據悉,水滴籌也有類似的教學視頻。



眾籌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也確實幫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居心叵測的不法分子,利用平台漏洞和廣大人群的愛心肆意圈錢。


那些專門搞「輕鬆騙」的人先準備好虛假資料、虛報籌款金額並進行一系列的證實操作獲得平台的推薦後,就可以大肆利用別人的同情心詐騙圈錢了。等錢籌到一定時候立馬修改金額然後提現走人,平台收千分之六手續費,整個籌款項目就算到此為止。


總體來說,籌款平台確實幫助了很多需要錢來治病的患者,但也確實存在利用規則漏洞從中薅錢的人。


5

網際網路眾籌詐騙何防治?


由於網際網路個人大病救助的相關法律仍處於空白階段,求助者、籌款平台、捐贈者的權利和責任均無明確規定,因此這一領域尚屬於缺乏監管的狀態,防治難度較高。



不久前全國首例網絡大病求助案的一審宣判結果,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11月6日,北京朝陽法院認定,籌款發起人莫先生隱瞞名下財產及其他社會救助,違反約定用途將籌集款項挪作他用,構成違約,審判令莫先生全額返還15萬餘元並支付利息。


在這個案件中,水滴籌是原告。



法院向民政部及籌款平台發送司法建議:


建議民政部

1. 推進個人大病求助行為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部門規章;
2. 引導網絡平台集體加入自律公約,建立自律組織,完善管理;
3. 推進網絡平台自有資金與網絡籌集資金分帳管理,建立第三方託管機制和籌集資金公示制度。

建議籌款平台

1. 加大資源投入,健全審核機制,配備與求助規模相適應的審核和監管力量;
2. 完善籌款發起人、求助人家庭財產公布標準、後續報銷款處理方案及贈與撤回機制;
3. 建立與醫療機構的聯動機制,實現資金雙向流轉。


通過網絡騙取網友的慈善愛心,獲取了並非最為迫切的善款,顯然是對公眾善心的惡意透支。這也暴露出人性的可怕,只要有那麼條裂縫的存在,它就會給你撕道口子出來。


公眾善心的透支導致整個社會的冷漠,以致那些真的需要幫助的人卻得不到幫助。公益慈善一詞徒有虛殼,不能發揮其該有的影響力,這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


個人求助需確定信息真實,捐款時注意核實信息,做一個理智的捐贈人。網絡平台得加強社會責任感,履行信息確認,安全提醒等責任,責任部門加強立法執法力度。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營造一個真實溫暖的救助平台,救助二字才會變得有意義。


(來源:廣東刑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06Z3G4BMH2_cNUgwn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