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洛陽真國色

2020-07-11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唯有洛陽真國色

應天門的三出闕

見證夏商兩周文明伊始;

經歷漢唐帝國盛世繁華;

目睹魏晉文章絕代風姿;

105位帝王在此指點江山;

13個正統王朝定都於此。

而上面這些描述所說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神都」洛陽,

曾經地球上最好的城市。

撰文、攝影:王煜文(為你舞步)

龍門石窟奉先寺

十三朝古都、牡丹花都、河圖洛書、

絲綢之路、龍門石窟、白馬寺……

三項六處世界文化遺產,

五個國家5A級景區……

每一張城市的「名片」都分量十足,

讓人難以取捨。

洛陽雞冠洞

甚至於洛陽民間,

對於洛陽應該宣傳哪個朝代,

都能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周公說: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

漢高祖劉邦說:

「吾行天下久矣,唯見洛陽」;

北魏孝文帝說: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唐高宗李治說:

「來王之邑,宅帝之鄉」;

北宋司馬光說: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博物館

傍晚時分的洛陽博物館

在洛陽,

你能領會到中國歷史的縮影。

而縮影中的縮影,

就是 洛陽博物館。

曾經,有兩位遊客在館中打著電話:

「你在哪呢?啊?你還在西周?

我已經到漢了,那一會在唐見吧。」

洛陽偃師二里頭出土的夏代文物—乳釘紋銅爵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年間,

歷經400餘年建造,

造像十萬餘尊。

其最為舉世聞名的,

盧舍那大佛

神秘的微笑跨越千年時空。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其「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民間傳說,

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相貌雕刻的

經查,

確有一篇《 大盧舍那佛龕記》載:

「實賴我皇,圖茲麗質。」

龍門西山夜景

白馬寺

在洛陽,

你能看到中國的第一座官辦寺廟。

相傳公元64年,

漢明帝夢到一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

他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

大臣稱「 西方有神,稱為佛」。

漢明帝聽罷,

遣蔡愔等人開始「西天取經」;

返程時買了兩匹白馬,

馱佛經四十二章和釋迦牟尼佛像回到洛陽。

公元68年,

東漢首都洛陽始建中國首座官辦寺院,

為紀念白馬馱經,

取名「 白馬寺」。

白馬寺門前

「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它巍然屹立在邙山腳下近兩千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官辦古剎,也是中國佛教發源地。

洛邑古城

要說古都煙火味最濃的地方

就要數 老城西大街和洛邑古城了。

即便不是節假日,

西大街依然熙熙攘攘。

人群中既有來自全世界的遊客,

也有在這裡生活一輩子的老人。

洛陽老城西大街夜景

洛陽老城區的 洛邑古城被譽為「中原渡口」。這裡大規模興建古建築,力求把老城幾千年的古風還原出來。「洛邑」是洛陽古時的舊稱,洛邑古城以文峰塔為中心,彙集唐、宋、元、明、清、民國各時期建築風格為建設主基調,發展和繼承洛邑古城原有的文化景觀和人文氣息,一步一景,人文氣息濃厚。

「神都」

長安和洛陽都曾是唐朝首都。618-684年、705-904年首都為長安;684-705、904-907首都為洛陽。唐朝初期西安為首都,洛陽為陪都;西安為政治中心,洛陽為經濟和文化中心;唐中期將政治中心也遷都洛陽。而洛陽自唐朝也有了「神都」名號, 意為「神州大地之都」。

世界文化遺產——定鼎門遺址

而時至今日,

神都最令歷史迷們印象深刻的,

或許要數隋唐洛陽城宮城——

紫薇宮。

從上到下,

每一處建築都堪稱一處奇蹟。

站在 紫薇宮的城門 應天門前仰望,

氣吞山河的氣勢,

仿佛一座瑰麗高山;

雙向 三出闕的闕樓,

大唐盛遺風頓然眼前。

(※闕:闕是古代中國最高等級的建築形式之一,是天下獨尊的標誌性建築)

有「隋唐第一門」、「天下第一門」之稱的紫薇宮應天門,前置有雙向三出闕。

神都城的明堂又稱「萬象神宮」,

是唐朝時期皇宮正殿,

文武百官上朝之地,

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

李白路過時,難抑心中之驚嘆,

他在《明堂賦》中連連稱讚:

盛矣,美矣!

皇哉,唐哉!

紫薇宮明堂天堂。現今我們看到的神都遺址是在遺址上方建一座仿古外觀保護罩,可惜由於遺址跨度過大,如今的明堂天堂尺寸遠遠小於古代尺寸。

據《通典》記載,

明堂旁邊的明堂天堂高5層,

3層便可俯瞰明堂。

修築這樣的通天高樓,

即使是在大唐盛世,

依然入不敷出。

據《資治通鑑》記載:

天堂修建時,

「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間,

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

天堂(唐洛陽紫微城內佛堂)

「牡丹的故土」

「洛陽牡丹甲天下,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國色天香,

一朵花,一座城,

在歷史長河中,

洛陽與牡丹結下了不解之緣。

洛陽牡丹

早在 周代的《詩經》中,

牡丹便作為愛情信物出現;

東晉時期的《洛神賦圖》中,

牡丹首次作為繪畫作品出現;

直到 1992年

張家勛在洛陽嵩縣楊山考察,

發現牡丹「鳳丹」的原種

—— 楊山牡丹,

之後通過科學印證北宋歐陽修的說法: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隋朝之前,

人們沒有批量栽培牡丹的概念,

直到隋煬帝引牡丹入西苑,

從此洛陽園林的第一朵春蕾綻放。

南宋王應麟《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進二十箱牡丹,有赤頁紅、革呈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鳳矯等名貴品種。」這是說隋煬帝為洛陽引進多個品種的牡丹,全部進入西苑。

自此,

牡丹便綻放出 芳華異彩,

可謂「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洛陽牡丹

古今輝映

九洲池嵌在現代化都市之間

雖然,「洛陽曾是世界最好的城市」,

但如果你對洛陽印象只是「古都」

那就大錯特錯了。

洛陽,

作為中西部唯一建設地鐵的非省會城市,

GDP已經超過5000億。

城市中古今輝映,

高架立交遍布,

高樓處處林立。

洛陽開元湖商務區

龍門石窟、白雲山、老君山、

龍潭大峽谷、雞冠洞,

自然風光更是數不勝數。

洛陽龍潭大峽谷

洛陽老君山,西周時「守藏室史」李耳(老子)到此歸隱修煉,並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因此景室山被唐太宗易名為「老君山」,沿襲至今。

盛世文明凝聚於西安,

而亂世文明則凝聚於洛陽。

5000多年文明史、

4000年的建城史、

1500多年的建都史,

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關羽依然「頭枕洛陽」,

白馬寺人群熙熙攘攘。

千年雲捲雲散之後,

古時候那座波詭雲譎的「神都」,

終於在這個時代,

吐露了最恬然的一面。

點擊下圖

購買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經典合輯

進入美國《國家地理》官方微店

盡情選購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vHSPnMBfGB4SiUwY1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