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主要矛盾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時,我們需要思考,幸福是由什麼決定的?當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金錢帶來的快樂有限時,我們需要越過外在滿足向內看,是什麼使我們感到幸福?」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教授,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分析了人際關係帶來的歸屬感、情緒的表達與傾訴、感恩、生活有規律、運動、與人為善及助人為樂等幸福感的來源。
邊玉芳特別指出,研究顯示青春期(10—16歲)幸福感降低,跟青少年欠缺自主決策的機會有關。她深有感觸地呼籲:「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要幸福,有的家長認為童年吃苦未來才會幸福,這是不對的!學習不是童年唯一的任務,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大大簡化,被簡化得只剩下學習這一件事,是萬萬要不得的,童年的價值遠不止於只會學習!」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李玫瑾認為無論孩子的天賦如何,父母首先要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關鍵要讓孩子明白,人的價值不在大小,關鍵在於能否意識自己價值所在,大可報國、小可報恩;價值不在掙錢多少,在於能否被人發現和認可;價值不在遠近,在於是否對他人或社會有幫助、有意義;價值不在一時,在努力中有增有減。」
針對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只管學習就行」,以至於體育與藝術在孩子成長中被大大壓縮的家庭教育誤區,邊玉芳提醒家長不能過度保護、過度控制,要給孩子面對挑戰的機會。「全情投入、克服困難的那種高光時刻,能體驗到積極心理學所說的全神貫注、物我兩忘、駕輕就熟的『心流』狀態,孩子才會有刻骨銘心的體驗。這種自主的體驗對孩子太重要了!」
信奉「孩子只管學習就行」的家長,大多巴望孩子成為學霸。但是,有些學霸「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我的世界充滿迷霧,完全沒有自我」「我要好好學習,為了我媽學習」「我會跪著上吊,為了讓所有人滿意」「考第一很難,更難的是保持第一」……當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把一句句「空心病」患者的心聲打在螢幕上時,會場的氛圍變得格外沉重壓抑。
「『空心病』的早期症狀是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幹什麼,而病程往往是從中小學開始的。」徐凱文說,這些孩子看起來什麼都很好,就是感到孤獨和無意義,缺乏意義感和存在感。「很多是家長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好學生,人際關係良好,但往往有評價恐懼,需要維繫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至於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甚至有自殺傾向。這種抑鬱症很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