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小康生活攜手前進

2020-01-29     青海日報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這個春節,堅守在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早早向鄉親們送出自己的祝福,用自己的奉獻付出,帶給貧困鄉親們一個滿懷希望的春天。

他們頂風冒雪,為貧困老鄉合計產業、謀劃增收、解決難題……扶貧堅守的背後,是鄉親們滿滿的獲得感和認同感,也是第一書記們不同尋常的付出。

新生活越過越紅火

戴子淳一行來到剛剛入住新居不久的馬生明家拜年。本報記者 田得干 攝

伴著新春佳節的喜氣,春節前夕,記者跟隨省交通運輸廳派駐到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新民鄉公巴台村扶貧第一書記戴子淳一行來到剛剛入住新居的馬生明家拜年。

「咚咚咚」幾聲敲門聲過後,主人馬生明拉開了門。「老馬,過年好啊!」隨著戴子淳一句熟絡的問候,馬生明臉上堆滿了笑。「戴書記,過年好。」馬生明連忙一邊握住戴子淳的手,一邊把大家讓進屋。

屋裡寬敞明亮,溫暖如春,客廳牆上掛著一幅「滿堂紅」的牡丹花十字繡,紅艷艷的牡丹花競相綻放,像極了馬生明一家紅紅火火的新生活。茶几上擺著金黃酥脆的饊子和油炸花花、糖果、瓜子等吃食,屋子裡液晶電視、冰櫃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屋裡長勢正旺的花卉盆景,更顯得春意盎然,生機勃勃。

「以前住在山上可把罪受了,全靠了黨的好政策,我們才能住上這麼好的樓房。」說起現在的新房子,馬生明連連說好。他說,住在山上時,一家人擠在三間破土房裡,雨季漏水,冬天生爐子,滿屋子煤煙味。自從2019年8月搬到新房子以後,再也不怕下雨了,冬天還有暖氣,房裡又熱乎又乾淨。

公巴台村位於民和縣西北部,距新民鄉政府約3公里處,全村3個社分別分布在三座山上,是典型的「三山夾兩溝」的地形。全村現有住戶97戶、397人,到2019年底精準識別確定的35戶貧困戶已全部實現脫貧。

戴子淳告訴記者,村子沒搬下來時,幾乎家家住的都是土木結構的老房子,夏天最怕連下幾天雨,有的村民家裡房子就倒塌了,而且特別容易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極大。2017年,在駐村扶貧工作組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公巴台村整體搬遷到縣城的項目開始實施,搬到新居後村民們的居住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除了搬新居,還有一件讓馬生明高興的大事,那就是通過駐村扶貧工作組積極聯繫省交通運輸廳,解決了兒子的就業問題。

「兒子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心裡也踏實了。」馬生明說,自從2016年從青海民族大學畢業後,兒子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2017年終於解決了工作難題,一個月工資就有5000多元,一家人的收入明顯提高。2018年底,馬生明一家人終於摘掉了「貧困帽」,領到了脫貧光榮證。

「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還要住得好。」戴子淳介紹,為了讓村民們離開土地還能有持續穩定的收入,扶貧工作組和村兩委一方面通過與企業合作把村民們的土地流轉出去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就是因地制宜通過發展養殖業、鼓勵村民外出務工,積極拓寬村民的收入渠道。

現在,馬生明家年土地流轉收入有1000多元,利用產業到戶資金養了2頭牛,2019年4月份因為要裝修新房,馬生明就以6000元的價格賣掉了剛生的小牛犢。「明年的小牛犢我再不賣了。」一年之計在於春,此時馬生明開始謀劃新一年的發展了。他說,現在家裡不缺錢了,從明年開始我要把小牛犢養起來,逐漸擴大養殖規模,平時就在縣城附近打打工,到時候家裡的收入還能再提高,我們的生活也會越過越紅火!(田得干)

產業「立」起來 村民富起來

王玉成在辛元平家拜年。本報記者 陳晨 攝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上帳房一村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洋溢著新春的喜慶。春節,王玉成多方聯繫準備年貨給上帳房一村「親戚們」拜年。

王玉成是省委統戰部派駐上帳房一村的第一書記,臘月二十八,他給全村54戶困難家庭發放了慰問金和慰問品,帶去了新年的祝福,鼓勵他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

「新的一年,我們還要一起努力,一起把村裡的衛生搞好。」王玉成來到辛元平家拜年,也帶去了新一年的囑託。辛元平是村兩委班子成員,善學習、懂政策,平時幫著村裡做了不少事。

辛元平一家原是村裡的貧困戶,一家三口靠著0.67公頃的土地吃飯。「一年到頭只有4000多元收入。」辛元平說,不知道為什麼土裡的洋芋慢慢就賣不動了。而這一切在村裡來了第一書記後逐漸發生了改變。

省委統戰部駐村的三任第一書記幫著村裡搞產業,聯繫農業專家來村裡做指導,換品種,還在村上建成了「農業農村部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示範基地」,並根據村子的海拔條件引進了羊肚菌種植產業。辛元平也憑著自己種地的好手藝,成了村裡羊肚菌種植大棚的管理人員,還領到了近萬元的工資。

王玉成作為省委統戰部駐村第三任第一書記,更是積極發揮上帳房一村的優勢——土豆,搞種植、辦「洋芋花海藝術節」,幫助村民脫貧增收,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土豆書記」。通過打造「洋芋花海藝術節」,增強上帳房一村特色種薯、商品薯的宣傳力度,增加了訂單簽約規模,實現了產業發展與村民增收有效銜接,讓村民在馬鈴薯種植業中不斷增加收益。2019年10月,江蘇上農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峰堆鄉簽訂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第一車」32噸馬鈴薯,按照每公斤2元的價格發出,這筆單子至少為村裡每戶人家增收800元。

「都是黨的政策好,『土豆書記』幫著我們忙前跑後,才讓我們的洋芋蛋蛋變成了金蛋蛋……」辛元平說起如今的好日子,講也講不完,「第一書記幫著我們搞產業,盤活了土地。我把家裡的八成土地流轉出去,剩下二成,自己種洋芋,除了流轉費,光種洋芋收入也有8000元;再加上給村裡的合作社打工,今年光工資就拿了近萬元,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如今的好日子不僅靠的是黨的好政策,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日子才會越過越好。」王玉成對辛元平說。

產業立起來了,村民富起來了。窮山溝已換了新顏,蜿蜒的山路變得平整寬闊,危舊土坯房修葺一新,磚牆被粉刷上各色塗鴉,各色風景都融入了這個村莊。王玉成在新的一年也將繼續攜手上帳房一村村民,共同前行,打贏脫貧攻堅戰。(陳晨 通訊員 周強)

群眾幸福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張全邦在索旦家了解情況。省應急管理廳提供

新春,省應急管理廳駐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秋智鄉格麻村的第一書記張全邦來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過節物資準備情況。

當來到索旦家時,他們一家人正在易地搬遷的房子內蒸包子,剛到門外,張全邦就聽到陣陣歡笑聲從屋內傳出……

一見是張全邦來了,索旦立馬起身迎上去,握著第一書記張全邦的手趕忙讓他坐下。「趕緊給書記添副碗筷,再炒上兩個菜。」索旦對一旁的妻子說道。

交談中,索旦對書記感慨道,能過上今天幸福的生活,全靠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靠駐村工作組的同志們真誠幫扶。以前我們在牧區,住的是帳篷,燒的是牛糞,天氣特別冷,尤其到了冬天那種冷真的是無法忍受。

索旦指著現在寬敞明亮的房子對書記說:「現在住進了政府蓋的房子,又給我們免費發放燃料,屋子裡暖和了,我們貧困戶的心裡更加暖和,如今我們的日子天天像過節。」

曲麻萊縣的市場裡,身著各式藏族服飾的牧民購買年貨,節日的氛圍籠罩著整個縣城,人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張全邦深深感嘆道,精準扶貧使藏區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戶告別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帳篷,搬到了縣城,住上了安全溫暖的磚混房屋,用上了自來水,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同時為保護生態,每家一個生態公益性崗位,牧民的收入又增加了,生活變得更好了。

隨後,張全邦來到貧困戶扎西家中,桌子上擺滿了各種飲料、糖果和其他食品。扎西指著廚房裡堆放的肉、米麵油說道,過節的東西準備的十分充足,就等節日的到來。

扎西是一名80後,家中四口人,因為沒有草山和牛羊,以前日子過得十分拮据。精準扶貧以來,他家通過易地搬遷來到了縣城。「2018年我參加扶貧技能培訓,學習了挖掘機技術,現在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這樣的生活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扎西說,妻子懷孕,要到醫院去生產,因為有了醫療保險,沒有了後顧之憂。

「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我們工作組深入貧困戶家中詳細了解各家情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幫扶措施,幫助貧困戶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張全邦說道,我們籌資完善村產業園相關設施幫助發展集體經濟,籌資建設村集體產業,籌集物資解決貧困戶實際困難。「儘管格麻村自然環境惡劣,但對我們駐村扶貧人員來說,貧困戶脫貧致富,走上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是我們最大的心愿。」張全邦滿懷信心地說。( 董 潔)

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陳平在李培寶家中拜年。本報記者 鍾倩 攝

春節,互助土族自治縣蔡家堡鄉劉李山村一派喜慶氣氛,家家戶戶火紅的對聯顯得格外耀眼。「陳書記來啦,快去家裡坐坐!」節前,駐村第一書記陳平一走進村裡,就有村民熱情地打招呼。

「我給您拜年啦!」陳平走進貧困戶李培寶家中。李培寶70歲,李奶奶60歲,家裡只有老兩口。兩人都是盲人,屬於因殘致貧的貧困戶。李培寶還沒來得及搭話,幾個熱心腸的鄰居大嬸就湊上來大聲說:「陳書記來看你們啦!」

過去,李培寶老兩口居住在舊村的土牆房裡。2014年,易地扶貧搬遷開始實施,李培寶有了修建新房的希望,但由於資金缺口較大,他心裡既高興又憂慮。「我們要想辦法幫助李培寶家蓋新房。」陳平告訴記者,村裡積極為李培寶想辦法,爭取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2018年,在喜慶的爆竹聲中,老兩口從土坯房搬進新居。「多虧了陳書記和村委會,讓我住上這麼漂亮的房子,現在我們老兩口一年每人4300元的低保金,還有2300元的殘疾金,還有4000多元的農業補貼,生活算是有保障了。」李奶奶對記者說道。

2015年10月陳平來到劉李山村擔任第一書記,那時候舊村交通落後,行路難、吃水難、務工難、致富難、上學難,2014年以來,先後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從大山深處搬遷到川水地區。經過五年的努力,現在的劉李山新村建設整齊劃一,按「井」字布局,主次巷道三橫四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過年了,每戶都要走一走,心裡才踏實。」陳平說。

「李叔,我來給您拜年了。」陳平走進村民李培鴻家裡,祝福他新年快樂。李培鴻家六口人,兒子在通信工程公司工作,他自己在省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當保安。說起近五年的改變,李培鴻不禁感嘆,黨的政策是真得好。

五年前,李培鴻的妻子病重,昂貴的醫藥費使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見肘。「我媽媽生病,爸爸脫不開身,家裡只有我能出去掙錢,那時候舊村交通不方便,上山需要將近一個小時,當天回不來就需要請假,因為這個我丟了好幾份工作。」李培鴻的兒子李發元對記者說。2016年,李培鴻一家搬到了新村,徹底走出了大山,雖然遠離了「老家」,卻一步步走向了致富路。

像李培鴻這樣的家庭,村裡還有很多,每天早上7時,村裡有五六十人在村口坐公交車到西寧上班。解決了行路難、務工難、致富難的問題。「交通方便了,掙錢就輕鬆了,經過陳書記介紹,我們村上有14個人在省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當保安,還有好多人在西寧工作,生活有了保障,不再需要靠山吃山了。」李培鴻說。

說起新的一年,李發元信心十足地說:「過了春節,還要好好乾,過上更好的日子!」

「是啊,新年要有新氣象!」陳平說,「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有黨對農村發展的一系列好政策,日子一定會一天比一天好!」 (鍾倩)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lw48W8BjYh_GJGVUn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