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周冬雨、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兩天半票房破五億,豆瓣評分高達8.5分。我身邊有很多原本對校園霸凌無感,對四字弟弟無感的朋友在安利下看完,最後也都大方地承認了「真香」。
這是一部很棒的片子,也很出乎我的意料。作為一部青春題材的劇,幾個演員卻能做到演技自然,一點也不覺得浮誇。易烊千璽作為一個為了心愛的女孩頂罪的熱血小混混,沒有演成用力過度的個人英雄主義實在殊為不易。
個人覺得易中天老師對《少年的你》點評非常到位:
使電影成為藝術的,是克制、分寸感和恰到好處。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是陳念和小北的抱團取暖,就像兩隻孤立無援的小動物互舔傷口。這不是什麼梗,而是永恆的話題,任何人,都難免會有被欺負,被冤枉,被孤立,被歧視,被打擊,被暗算的時候或者可能,哪怕遭受的只是冷暴力。大多數人,也許只能悄悄躲進叢林的深處自舔傷口。如果從此不再流淚,他就成長了,也就無敵了。
描寫校園霸凌的影視劇很多,《少年的你》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卻是陳念站出來揭發魏萊霸凌胡小蝶的時候,學校領導說的話:「她們還年輕,所以再多給她們一次機會。」而就是多給了魏萊們一次機會,才是導致最終悲劇的元兇。
和大多數人對校園霸凌的印象不同,校園霸凌的施加者,並不一定是混混,反而是那些在外表、學習成績上比較出挑,甚至是意見領袖、學生幹部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主導者。這是因為除了職校、技校以及一些升學無望的學校外,有升學壓力的學校混混們比較難滲透進來。混混在校生們即使實施霸凌,老師發現了也會及時制止。
但如果是「好學生」們是霸凌施加者情況就不同了。
《少年的你》其實演得很真實。胡小蝶死了,這麼大一件事,學校卻試圖用高考壓力大來掩蓋下去。
魏萊用球砸陳念,當時體育老師還沒離開,也沒有出面制止。
而陳念被魏萊推到樓梯下面,受了傷。校醫卻說:「下次小心一點。」
為什麼!?
魏萊家境好是一方面,另外她成績好,她的目標是北大。在唯升學率是論的學校,一白遮百丑,一個成績好,看上去人緣也好的孩子是有特權的。即便出了人命,學校還是包庇她。
霸凌這種事,很難找到證據。陳念受了傷,但追究起來,魏萊完全可以說是她自己摔倒的,就算有監控,也可以說是不小心失手把她推下來的。至於更加隱蔽的語言霸凌就更沒有證據了。
所以當陳念報警以後,警察鄭易其實很想幫助她,他做了一個警察所能做的所有努力。甚至親耳聽到魏萊說胡小蝶:「如果不是她死了,她畢業了工作能賺到幾十萬,回報她媽嗎?」可是鄭易(正義)卻拿她沒辦法。
因為楊警官說:「這種事非常難處理,他們還是孩子,對傷害和死亡並不十分了解,他們不知道可以打死一個人,不知道可以逼死一個人。而且這種事很難搜集證據。到最後只能交給教育局,教育局交給校長,校長交給老師,老師只能喊來家長。」
而校長、老師和家長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校長說不要影響她們高考,她們還年輕,再給多她們一次機會。高考完再說。
魏萊的母親說她從小就教育女兒要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受欺負的人的家庭都是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所以錯不在魏萊,而在對方。
所以你們看,一個好學生,作起惡來,要比小混混更可怕。因為全世界都會站在她那邊,就算死了人,也會有人替她們說話,她們還年輕,要多給一次機會。
被欺凌者除了被語言和肉體上凌辱,更悲哀的是被無邊的孤獨感包圍。沒人會幫她,沒人會信她。而現實生活里,並沒有鄭易(正義)和小北。
我在知乎上找了兩個例子,都是好學生出手霸凌別人的例子。區別是一個是霸凌者視角,一個是被霸凌視角。
霸凌者,稱她為小A吧,她高中的時候認識了一個校花級的女生,家境好,衣品好,有很多男生追求,同時也吸引了一群漂亮跋扈的女生追隨。小A就是她的追隨者。有天進教室的時候,人多又擠,小A踩了一個女生一腳。她道了歉,但對方沒有及時回應。就這點事,小A就告訴校花下課後要幫她堵那個女生。
校花二話沒說,叫了十來個女生,把那同學打到住院。這麼嚴重一件事,最後因為父母出面調解,全體記大過了事。而小A還很得意,覺得學校根本不能拿她怎麼樣。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對霸凌者來說,再小的事都可以成為霸凌的理由。而且她們根本不思悔改!同學都被打到住院了,夠得上刑事案件了,也只不過記大過、賠錢了事。
另一個例子是被霸凌者的親身經歷。這個被霸凌者就叫她小C。霸凌者是一個學校演講比賽的冠軍,叫她小D。一開始小D們欺負的是另一個女孩。小C出於正義出言相幫。於是霸凌對象就轉換成了小C。
小D和同伴打小C巴掌,在她床上撒碎玻璃,用難聽的話侮辱小C和其父母。小C買了mp3想堵起耳朵不聽。小D就弄壞了她的耳機。小C把委屈寫進日記,鎖進柜子里。小D就撬開柜子撕掉了日記本,丟掉了小C的行李。後來小C把一切告訴了媽媽,媽媽找了學校,學校叫來了小D的父母,可就跟魏萊的父母對魏萊的行為絲毫不以為忤一樣,沒什麼用。
學校給小C換了寢室,結果新的寢室里的女生目睹小C好欺負,繼續欺負她,在她來大姨媽的時候踹她肚子。小C覺得自己已經求助過一次父母,就轉而向老師求助。結果老師說:「為什麼別人總是欺負你?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想想自己有沒有什麼問題。」
告訴老師的事敗露了,晚上小C不敢回寢室,大冬天裡坐在操場上過了一夜。她一次又一次地撿起操場上的小石子劃向自己的手腕,鈍鈍的小石頭劃出了血卻沒有劃破血管,割開,又凝固,再割開。她就這樣看著天空一點點變色,一直到天亮。小C曾經藏起過一把水果刀,可還是沒敢捅出去。當時也已經高三的她,唯一支撐她的信念和陳念一樣:熬過去,等畢了業就好了。
所以霸凌不是最致命的,致命的是老師的不作為和周圍人的漠然跟無動於衷。沒人肯出手幫你,他們怕伸出了手,也許就成了下一個犧牲者。
比如陳念在眾目癸癸下給胡小蝶蓋上了衣服,這個小小的舉動改寫了她的一生。
為什麼好學生會成為霸凌者呢?
《少年的你》中的魏萊,長相甜美,成績優異。為什麼她會成為逼死胡小蝶的元兇呢?
成績優秀並不等於擁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她的母親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自己女兒涉嫌逼死同學,她不聞不問女兒,只是一味地為孩子辯護,覺得對方家境那麼差,就算死了也跟女兒沒有關係。警方走後她也沒有對女兒有過任何教育。
難怪魏萊會覺得胡小蝶死了就是了,不死她媽也拿不到幾十萬。一條人命,在她眼裡完全可以跟金錢划上等號。
而魏萊的父親,更是個冷酷無情的奇葩。女兒高考復讀,他一年沒有跟魏萊說過話。警察找上門,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甚至孩子死了,屍體就在眼前,他只看了一眼,轉身就走。一般人就算看到一條豬,表情都比他來得豐富。
魏萊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關愛。她只是考出好成績光宗耀祖的機器。她承擔不起再一次高考失利。她的壓力太大了,她需要一個釋放的出口。這個出口就是胡小蝶,就是陳念,就是小渺。她只有在欺凌別人的時候,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在《少年的你》最後,易烊千璽說2017年教育部等11大部門聯合下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等,可是這些還不夠。校園欺凌難以取證,好學生成為霸凌者後,被霸凌者更是孤立無援。這種情況很難得到改變。
當校園欺凌發生時,老師和校長們能不能做到就事論事,不要為好孩子打馬虎眼,不要以成績來論對錯?
最後我想說一句:他們還年輕,請不要給他們多一次犯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