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論在中國的當代發展

2019-12-31     中國社科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指出,生產方式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鬥爭、科學技術和人民群眾等也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密切結合本民族特定時期的實際問題,對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動力思想予以繼承發揚,豐富深化。

群眾路線: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生命線

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思想在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偉大的精神落地應該就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這具體化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提出的群眾路線,它被視為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對此,毛澤東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後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正是恪守這樣的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深刻認識到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思想中強調的人民群眾對於社會變革的決定性作用以及革命鬥爭對於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創新性地實現了馬克思的預言,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馬克思當年預言,「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因此,在德國實現共產主義革命最慢最困難,在英國最快最容易。」按照馬克思的預言,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機還不夠成熟,因為當時中國工農業生產的財富積累和生產力水平根本不足以構成馬克思預言的革命的支撐條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人民群眾革命力量的高度重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生產力水平即經濟力量不足的缺陷,達成了革命的目標,同時用自己的革命實踐驗證了自己對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思想的創新性堅持是正確的。

然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換言之,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動力的重中之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深諳此道。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之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把群眾路線由革命的生命線轉型為建設的生命線,堅信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更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畢竟生產力三要素中最關鍵的應該是勞動者,它是勞動的始作俑者,是唯一有生命的要素,是最積極最活躍的要素,因此是生產力的動力之源;而勞動者的母體只能是人民群眾。同時,人民群眾又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本原。此誠如毛澤東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所以,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人民,也必須為了人民。

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衡量標誌是勞動工具,而勞動工具是受制於人類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步進化的,它的性能越強,生產力就越發達,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就越足,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度就越高。因為,勞動工具是勞動者藉以改造勞動對象,實現勞動目的的重要手段或中介,即能夠幫助勞動者克服自己的缺陷或不足,提升勞動生產率;勞動工具越先進,勞動生產率就越高。正是由於這種正比關係,促使人類不斷地尋求勞動工具的革新。科學技術就是這種革新的新近體現。對此,馬克思曾說,「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取決於一般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於科學在生產上的運用。」事實上,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不到100年的時間,人類創造了比既往一切生產力總和還要多的生產力,這就是靠人們在生產實踐中運用新近的力學、熱力學等方面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工具和技術做到的,從而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這些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新中國同樣需要科學技術的強力支撐,甚至更加需要,畢竟新中國建立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基礎之上,因此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新中國的首要任務。為此,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所以,鄧小平指出:「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 從1978年至今,新中國用40多年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命題的科學性、正確性。在短短40多年的時間內,新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狀態一躍升至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隨之而來的是新中國綜合國力的迅猛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逐日增大、國民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立足本民族的現實對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思想的創新性繼承,一方面成就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和宏偉基業,另一方面也檢驗了對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思想的創新性繼承本身的正確性。

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以習近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繼往開來,緊密結合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豐富和深化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動力思想,創新性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下簡稱「第一動力觀」)。這一洞見的創新性具體如下:

第一,「第一動力觀」科學而深刻地闡明了馬克思社會發展根本動力中的決定性要素即生產力必須是鮮活的,而生產力的鮮活生命力首先取決於勞動者智能的創新,其次取決於生產工具的革新。這是對馬克思生產力三要素之間相互關係的深刻把握和科學闡釋。

勞動者智能的創新指的是勞動者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等的不斷更新,與時俱進。勞動者作為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唯一具有生命力、創造力的要素,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本原。如果勞動者的觀念和智能喪失了創新意識,那麼生產力就會停滯不前,科技創新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生產工具的革新也就無從談起。此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尤其是,「新世紀新時期,一些科技成果轉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產業爆發釋放出巨大能量,使我們意識到必須推動要素集合,推動協同創新,形成創新力量」。

生產工具的革新是勞動者智能創新的邏輯後承,它直接外化為對科技創新的依賴,是勞動者智能驅動生產力發展的槓桿;而且,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發展對由科技創新催育的具有新性能的生產工具的依賴性就越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髮展動力。」一旦傳統的發展模式受阻,「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第二,「第一動力觀」與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財富觀和生態文明思想相輔相成,創造出一種嶄新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辯證法思想。一方面,「第一動力觀」鼓勵和倡導科技創新,強調科技對生產力和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是對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的正刃作用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綠色財富觀和生態文明思想對科學技術的負刃影響做了積極防範。綠色財富觀主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財富是人類最重要的、最持久的財富,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一切財富,尤其是物質財富的源泉,是人類追求的財富的邊界,是人類享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邊界條件。這個邊界條件一旦被衝破,那衝破者一定不是理性哲人,而是理性經濟人,即不擇手段以儘可能少的投入獲取儘可能多的收益的瘋狂逐利之人,也就是曼德維爾意義上的惡人,他們以犧牲一切為代價一味追逐一己私利。一方面,這些邪惡之人會營造出人文之惡,把人類社會打造成由商品拜物教或貨幣拜物教主宰和驅使的陰森冰冷的魔窟;另一方面,如果這些邪惡之人可能創造發達的科學技術的話,他們的心魔就會升級為資本拜物教,後者勢必緊緊纏繞科學技術營造出自然之惡,成為地球生態的真正敵人。無論如何,結局必將是,這些邪惡之人會親手斷絕人類的生存之源、美好之源、幸福之源、生命之源,最終成為自己的掘墓人。果真如此,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一種空談了,甚至人類社會本身也終將因缺少賴以存在的自然之基而完全消失。與之相反,綠色財富觀會修正資本拜物教導致的人與自然的緊張關係或二元對立關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維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美好狀態。

在提出綠色財富觀的同時,以習近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提出生態文明思想,並上升到國家意志的高度為生態文明立法,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事實上,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全人類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只有全球的生態安全了,人類才可能有安全的棲身之所,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才能有最根本的前提。換言之,如果沒有生態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國家文明、人類文明這一系列社會文明形態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必將枯竭,甚至人類社會也將不復存在。

總而言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恪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緊緊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問題,創新性地發展了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動力理論,逐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本文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計劃項目資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徐良梅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jFqXW8BMH2_cNUgmc4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