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醫 | 胡效坤:為患者「介入」希望

2019-08-27   青島新聞網健康

1988年,從醫學院畢業後,胡效坤在醫學影像診斷的工作崗位上一干就是13年,在大量的診斷過程中,他發現影像診斷病情更像是通過影像「猜測」,而許多疑難病例並不能從影像學角度做出明確診斷,這就讓他萌生了在影像引導下穿刺活檢獲取病理組織的想法。

由此,胡效坤就踏入了介入醫學的領域。學習進修、拜訪名醫、數不清的手術、成為國內知名的介入醫學專家……不知不覺間,這」醫」路,他已走了34年。

胡效坤正在與患者交流

無數患者的病例 他記在了心裡

採訪一開始,記者問胡效坤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患者,他回答道:「每天的病人太多,病人姓名是真的記不清了,但你如果拿病人檢查時的病例過來,他的病情我一定印象深刻。」

胡效坤在詢問患者病情

胡效坤的病人有很多是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用他同事的話說「每周都有好幾位」。

去年,秦皇島一位年近90歲的老人身患乳腺癌,年齡過高,開刀手術對老人來說風險不言而喻,家人帶著她向胡效坤求醫,經過介入手術治療三天後,老人出院回家休養。

這些遠道而來的患者出院後,一段時間後往往還要複查。路途遙遠、舟車勞頓…很多病人不得不在當地的醫院複查。由於不放心,胡效坤就告訴病人,等複查結果出來後把檢查的材料郵寄給他,這樣不用來回跑也能 「在青大附院複查了」。

胡效坤正在看病例

手術後的艱難翻身 只為道一聲謝謝

就在前幾天 ,胡效坤為一位身患肺部腫瘤的84歲病人進行了介入手術。

胡效坤正在進行介入手術

患者家屬告訴記者,在手術前,老人和家人都是比較緊張和擔心的,畢竟年事已高,且病情複雜。

而在手術前一天,胡主任特地來到病房握著老人的手說,「老爺子,你的病我們會給你治的,你放心就行了…」「一雙有力的手,幾句簡單的話語,卻讓我們覺得非常有安全感、很有信心。」患者說。

如胡效坤安慰患者和家屬的那般,老人的手術非常順利。

手術結束後,身體虛弱、麻醉還沒全退的老人,在手術台上想努力翻個身,胡效坤以為病人有何不適,馬上至跟前詢問,老人笑了笑,說「我就想對您說聲,謝謝。」

「手術一結束,胡主任第一時間過來告訴我結果,那一刻我感覺心裡的石頭落地了,真的非常感動。」老人女兒李女士言語中滿是對胡效坤的感激。

手術後第一時間把患者狀況告訴家屬,這幾乎是胡效坤每一場手術結束後的習慣,「這是舉手之勞的事,但對於病人家屬來說不是,我們作為醫生明白病人家屬在手術室外的那種焦急和不安。」

胡效坤在安慰手術後的患者

「胡主任總是這樣,他經常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我想這是我比醫學技術更值得學習的東西。」胡效坤的同事說。

「與胡主任共事多年,我仍感敬畏和緊張

胡效坤與科室同事在查房

「胡主任常和我們說,患者在手術台上多待一秒,就意味著風險多一秒,患者家屬的焦急多一秒。」胡效坤的同事韓景奇說,胡主任對我們的要求很高,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並不能理解他說的手術速度要快、精、准,因為他自己做手術速度很快,我們很多時候都跟不上,這也給我們很大的壓力,但經歷過無數次的手術後,我越來越能明白鬍主任為什麼如此要求我們。在手術中,有些人時有突發的情況發生,這時候一秒都容不得耽擱,你必須分秒必爭。

科室一起討論病例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雖然已經和胡主任共事多年了,但和他一起手術的時候,我仍然處於一種敬畏和緊張的狀態當中,胡主任身上的專注和專業讓我容不得絲毫馬虎,可以說是壓力變為了動力,促使我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韓景奇說。

這大概就是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介入醫學中心辦公室中,患者送來的那幅「醫德最高尚 巧手去頑疾」書法的最好詮釋。

記者:任靜

攝影: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