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分床,就成為很多父母要面臨的一場大考驗
在這場拉鋸戰中,父母和孩子都很痛苦父母痛苦於半夜一遍遍起來給孩子蓋被子,互相推脫到底誰去哄哭鬧的孩子把他送回自己的房間孩子呢,害怕一個人的黑夜,怨恨把他從房間裡趕出來的父母......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Benjamin Reiss教授,在洛杉磯時報的一篇文章里認真地研究了這一問題
你造嗎?實際上,在西方國家包括歐洲和北美,19世紀後期以前,讓孩子獨自睡覺,是個違背傳統有些離經叛道的想法,全家人擠在一張床上才是正常的睡法
後來,一方面出於健康方面的考慮,一家人呆在一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很容易傳染疾病,獨立睡覺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當然,更多是出於隱私方面的考慮,認為獨立睡覺是一種文明的象徵一些贊成獨立睡覺的改革者,甚至提出,人不應該像狼豬狐狸動物群體那樣睡在一起,只有未開化的野蠻人才會
雖然如此,直到今天,關於孩子該不該跟父母同床睡還是最有爭議的話題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科睡眠疾病中心主任理察法伯(Richard Ferber)博士,從他30年兒童睡眠研究經驗中發現,兒童既不會因為獨自入睡或兄弟姐妹一起睡而變得沒有安全感,也不會因為跟父母一起睡而變得缺乏獨立性與自理能力
只要行之有效,父母完全可以選擇對孩子與自己來說最舒適的方式
只不過,因為孩子遲早要獨自睡覺,父母如果選擇和孩子一起睡,就要考慮兩個重要問題:何時分開睡如何分開睡
關於何時分開睡,各種說法莫衷一是有人認為,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分開睡,再晚的話孩子會因為和父母分開而產生焦慮;也有人建議周歲以後完全斷奶以後,甚至3歲以後
法伯博士認為,並沒有標準的分床年齡,只不過父母們要記住:孩子越大,糾正他們的睡覺習慣就越難
法伯博士,在1985年寫的法伯睡眠寶典:如何順利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Ferber Method(法伯睡眠法),幫助很多父母解決了孩子的各種睡眠障礙和問題
雖然,法伯睡眠法受到了不少質疑和批評,特別是它倡導的cry it out(讓孩子在哭聲中學會自己睡覺),但我覺得法伯醫生的某些建議,比如切斷和孩子睡眠之間的聯繫,建立睡前程序等等,還是挺有道理的
從出生後,小川就和我們睡在一起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始醞釀讓他睡在在自己房間自己的床上現在,漫長的戰鬥已經看見曙光了大多數時間,他能獨立睡覺了
回想整個過程,其中採用了法伯睡眠法的一些做法,也參考其他專家的建議現在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還是那句話,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需要針對性的方法
1. 分床睡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一場漫長的戰役
當孩子習慣於,聞著爸媽獨特的體味蹭著爸媽溫暖的身體,有一搭沒一搭聊著家常話,迷迷糊糊進入夢鄉突然有一天,我們告訴他:你現在大了,該自己睡覺了他就會立馬明白懂事了,轉身去自己房間睡了?
這恐怕只會是我們美好的願望改變他已經持續幾年的習慣,需要技巧需要方法,更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循序漸進地重塑他的睡眠習慣
分床的過程中,我們享受不到想像中的輕鬆,反而覺得更疲憊:半夜一遍遍地起來檢查孩子,應付孩子的夜半哭鬧,來回房間的拉鋸等等
所以,做好心理準備,這將是一場漫長的戰役
2. 營造孩子覺得舒服的睡眠環境
除了我們自己的心理準備,重要的準備還有孩子睡眠環境的準備
在小川3歲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布置他的房間(之前是我們的書房)買了他心儀很久的航海雙層床(在鄰居哥哥家看到,喜歡的不得了),專用的書桌書架,還有他喜歡的恐龍床品
每次小夥伴來,他都很驕傲地帶他們參觀自己的房間,在高低床上玩航海遊戲
慢慢地,開始形成這是他的房間的概念
3. 切斷孩子觀念中我們和睡覺之間的聯繫
之前看過一句話印象深刻,孩子睡覺的時候需要的不是父母,而是休息
那為什麼孩子不願和父母分床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將爸媽和睡覺兩者緊緊聯繫在一起,父母不在,我沒法睡覺
分床,就要逐步切斷這個聯繫很多爸媽在哄孩子睡覺時,會輕拍撫摸孩子;孩子呢,喜歡拉著爸媽的衣服辮子這些動作在孩子眼中慢慢會成為睡覺的儀式信號一旦缺少這些,孩子會難以入睡
在分床睡覺之前,應該慢慢解除這些和父母緊密聯繫的儀式信號,幫助孩子慢慢學會獨自睡覺
4. 重塑孩子的睡前例行程序
為孩子建立或重塑睡覺例行程序,會幫助他意識到睡覺時間到了,更重要的是,固定的程序會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我家的睡前程序一般是這樣的:刷牙+洗澡+看書+上廁所+睡覺
如果可能的話,睡前程序里的活動最好在孩子的房間裡進行比如,我們會躺在小川的床上看他喜歡的書,聊天輕鬆愉快的心情會在他的房間裡延續下去
5. 幫助孩子克服黑夜恐懼
雖然,在實際分床之前,我們早就有意識地向小川傳遞獨自睡覺的好處:再也不用和爸爸搶被子了!沒人擠來擠去,好舒服!甚至告訴他,這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可以保護我們的隱私......
道理他都懂,但依然抗拒深入地聊了幾次,他的回答都差不多:我怕黑我害怕晚上會做噩夢......
之前說的,打造他喜歡的睡眠環境固定的睡前程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克服黑夜恐懼這裡還有一些方法,我試了也挺有效:
循序漸進地幫助他適應黑夜開始的時候,我或爸爸會睡在小川的上鋪陪他,後來再陪他睡著之後再離開(事先要告訴他),並答應他,只要他叫我們,我們會立馬出現(天知道,有多少個夜裡,我和川爸互相推對方去去安撫孩子)慢慢地,他會意識到,環境是安全的,爸媽隨時會出現保護他
建立獎勵機制有段時間,小川獨立入睡一次,可以得到一顆小星星如果半夜沒有叫爸媽,可以得到兩顆星一點點激勵,有可能給他一些勇氣,學著自己克服黑夜恐懼
開著房門並給他留一盞小夜燈這樣做能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夜燈不能太亮,要在孩子接受的範圍內,而且在孩子睡著後要關掉它推薦我們用的小夜燈,當孩子睡著不再移動時,自然關閉;半夜,他如果醒來起身,會自動亮起
最後,必須告訴大家的是,分床不會一蹴而就,來回反覆是很正常的這不最近,小川又開始要求和我們一起睡了我又開始在他的房間,睡在上鋪陪他
法伯博士說,睡眠本來就意味著分離,孩子學著離開父母獨自睡覺,實際上是他學著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
所以,即使這樣來回折騰,如果我們堅持分床想法的話,就一定要把行動堅持下去
加油吧!這場拉鋸戰,我們終將勝利
【轉載自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