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2019-08-14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

它是最好的「職業」,也是最壞的「職業」,它就是為人父母!看到孩子們可愛的樣子,能讓你甜到心都化了。如今,「喪偶式育兒」「缺失的爸爸」這些育兒問題在現代家庭中並不少見。家長普遍忙於工作,陪伴往往是在送孩子去培訓班的路上或是等候下課的時間,陪伴成了「陪一下」或「陪過了」。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營養保健科副主任醫師褚英說,陪伴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真正的親子陪伴,能帶給孩子很多成長。

陪伴不是「陪著」

「媽媽不和我玩,媽媽只愛手機。」每當聽到孩子這麼說,張女士總覺得委屈。「我怎麼會不愛他,我這麼忙碌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他。」熟悉的場景、類似的對話,經常出現在不少家庭。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褚主任說,現在一些家長手捧手機,陪著孩子做作業、繪畫、閱讀,但在孩子眼裡,父母玩手機的時間多過陪伴他們的時間,懵懂無知的孩子自然而然覺得「爸爸媽媽只愛手機」。有些父母雖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因缺少交流,不停地看手機、刷微信,結果2、3歲的孩子在一旁嚎啕大哭。還有低齡幼兒效仿家長,熱衷玩手機遊戲。

陪孩子逛公園,當孩子一臉期待地問家長「秋天葉子為什麼會變黃」,媽媽卻和閨蜜交流時尚話題;當爸爸陪孩子畫畫,孩子興奮地向爸爸描述「眼中的世界」,爸爸卻有一搭沒一搭地「嗯」著,心中牽掛晚上的飯局……其實,孩子需要陪伴,更重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形式上的照看。所謂「高質量陪伴」,並不是家長每天陪著孩子就行,而是能懂得孩子的語言和感受,用輕鬆融洽的方式溝通相處。

陪伴是個「技術活」

「再不陪陪孩子,就長大了。」這是很多父母的感嘆。但有的家長偶爾才有時間陪孩子,為了彌補心中的內疚,就用豪爽的花錢方式來代替陪伴,不管孩子是否真正需要,只為自己內心平衡。

褚主任說,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和孩子心靈互通,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有什麼需求、有什麼困惑。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和孩子全方位的互動、交流、點撥和引導。

什麼才是「有效的陪伴」?父母要保證基本的陪伴時間,在陪伴孩子過程中全心全意、傾情融入,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以需求為導向,為成長提供支持。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褚英說,陪伴是一個觀念,也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了解陪伴的目的是什麼、陪伴過程中需要哪些支持。在她看來,陪伴最終目的是引導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因此,陪伴也需要頂層設計,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理解並支持其優點,引導改進其不足之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她建議,家庭成員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職業特點進行合理分工,比如:爸爸可以陪伴孩子運動;媽媽多與孩子交流一些學校的事;祖輩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傳承家風。

褚主任認為,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商量,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把成人的想法過度放大,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兒童的方式陪伴孩子。同時,應更多思考長遠的教育打算,趁孩子還未長大,陪伴他畫畫、唱歌、遊戲、閱讀。

親子關係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

對於如何形成正確有效的陪伴,褚英從家庭和親子關係談起。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個體最早接觸和面對的社會環境,是個體社會化的起點或第一場所,父母的個體成長發展的第一任教師。從教育順序來說,兒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後才是學校教育。

家庭是人類存在的港灣,兒童成長的搖籃,在這個基本的社會組織中,因其人員的構成及其相互關係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結構。不同的家庭結構由於其構成的獨特性而具有獨特的人際關係和家庭氛圍,對兒童的社會化產生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榜樣,社會信仰、規範、價值觀等也是通過父母的「過濾」而影響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時時處處都在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行為,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與父母十分相似。

親子關係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是兒童最早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也影響兒童以後各層次的人際關係。

「親子關係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褚主任說,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提升信任與安全,鍛鍊良好的社交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使孩子勇於嘗試新事物。

正面管教 親子關係中常見誤區

曾經,家長、老師們對孩子嚴厲控制、動輒懲罰。後來,很多人又矯枉過正,走向嬌縱、溺愛。誠然,過度嚴厲或嬌縱都不可取,但除了在兩者之間來回搖擺,人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辦法。正面管教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褚主任列舉了親子關係中常見的幾種誤區。

有的家長說:「我每天沒有那麼多時間陪孩子,我的工作很忙!」

有的說:「我上班時間忙,周末的時候我也會陪孩子一起出去玩,不是一樣嗎?」還有的家長說:「我每天也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但是也沒有發現效果很好!」「我每天都會花時間陪她(他)玩遊戲/玩具,但是最後我就會很生氣,因為他(她)都不會按我說的做,說了也不聽,總是把玩具或者東西弄得亂七八糟。」

針對以上兩個誤區,褚主任認為,頻密的親子時間效果更佳,時間不用太長,每天2-3次,每次數分鐘。

讚賞孩子 陪孩子談天、玩耍都要有技巧

「說到這裡,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有效陪伴。高效陪伴不是單純的面對面陪伴,它是同一空間的陪伴、肢體陪伴的升級,是一種共同參與活動的陪伴,高效且有效。」褚主任說。

與孩子談天的目的,是分享訊息,互相了解、建立關係,強化言語表達、力、詞彙、發音、詞語運用、句子結構。

與孩子談天的方法,比如眼神交流及觀察、仔細聆聽、有技巧的回應、善用身體語言、全心全意。

有技巧地回答尤為重要。首先應肯定孩子的情緒,認識到孩子只是需要表達,在與孩子的對話中沒有對錯。

褚主任舉了個例子。比如,小朋友騎著自行車跌倒了,大哭。有的家長會說:「沒事沒事,我們是男子漢,不哭。」「讓你不要往那邊騎,怎麼樣,跌到了吧,還哭。」「這什麼路,什麼車,媽媽(爸爸)打它,怎麼可以讓我們摔倒。」這些說法都不可取。

孩子好不容易組裝的模型被拆了,大哭。家長如果說:「沒事沒事,我們重新裝。」「再重新裝好唄,這有什麼好哭的。」這樣都是不對的。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技巧地回應,肯定孩子的情緒。用同理心去對待孩子,觀察孩子的心情。

言語上肯定孩子,避免使用問句,應該這樣說,比如:「爸爸和你去公園,你覺得好開心。」「你好想和我一起玩車子!」「好緊張呀!積木疊到好高!」「夜晚自己上廁所,你覺得有點害怕!」「弟弟打碎你的玩具,你覺得有點生氣!」

與孩子談天要注意選擇特定的話題,事前做好準備。放下工作,家務,關掉電視,手機,專心一致;為其他子女安排活動,減少干擾;與孩子L型而坐,並坐在孩子右邊;向孩子說話時要清楚、剪短、減慢速度;接納孩子的想法,不要處處糾正。

而家長在陪伴孩子玩的時候,要投入而不主導。專注投入,讓孩子感到你也樂在其中。為玩而玩,不說教也不教學。由孩子作領導者,父母不做主導。孩子從中得到父母的認同,孩子從中學習與別人一起玩耍的技巧。

如球賽旁述,描述孩子的行動或複述其說話,父母不髮指令,由孩子作主導,避免給與主導性指令。

應該這樣說:「把積木放在這裡。畫完太陽再畫雲啦!」適當地降低行為要求,避免經常要求孩子守規矩。

父母模仿,甚至請孩子該如何參與遊戲。比如:「你想我怎樣玩這輛車?」避免發問,因一般的發問會令父母做了主導。發問容易隱含指令:「不如玩車再玩船?」發問容易改變學習:「這個是什麼顏色/形狀?」

父母應欣賞孩子,並用言語或行動表達出來如:「好厲害!疊得好高啊!」

父母不應對孩子做批評。發不批評成果:「填顏色填得出界了!」不要又贊又批評:「這次很好,為什麼上次不行?下次記得要和這次一樣!」適當的降低行為要求,如出現嚴重問題行為,則終止遊戲。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通訊員 張彤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提前告知。如發現私自轉載者,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blvvGwBJleJMoPMvSL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