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
對於武漢來說
長江大橋、黃鶴樓、熱乾麵、東湖……
這些都可以代表武漢的名片
它們早已名聲在外、深入人心
若是要為漢口選一張名片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呢?
當然是160萬平方米的天然氧吧
——漢口江灘啦
漢口的一張名片
作者:王新民
「漢口江灘」的歷史並不久遠,其動工於2002年2月,建成於2003年10月,分3期完善於2005年,全長7007米。它真正被武漢市民接納,並作為漢口的一張名片展示於世人,也不過用了幾年的時間。漢口江灘為人們所喜愛,推動了江灘的建設和發展,武昌、漢陽緊跟其後。
武/昌の江/灘
而今,武昌的江灘已初具規模,西起武船,東止於秦園路,全長6200米。武昌江灘與大氣、優雅的漢口江灘相比,吸足了本土之文氣,並沿續著這條脈路於4萬平方米的綠帶之中,如一個老者即興的揮灑,一筆帶出萬般風情。然而,「素」也是有度的,「梭子景燈」「紡車雕塑」「武昌古城門」,武昌的古老文化不時點綴其間,查字典般按圖索驥,令人興味盎然。
漢/陽の江/灘
江灘的意韻在一定程度上塗上了較濃的「浪漫」色彩,而漢陽如果也建一個江灘,結合其自身特點,那味道似乎應有所不同。於是,漢陽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期工程起于晴川閣,晴川閣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位於龜山東麓長江邊的禹功磯上,與黃鶴樓隔江對峙,卻終年斜視著黃鶴樓,可見其傲骨。因此,選擇此地段絕非隨興之舉。
漢陽江灘止於建港船廠,全長1424米,占地9萬平方米,轄鬧市之地。相對於漢口、武昌,漢陽江灘的長度是短了點,但它短而精,一個大禹神話故事就促成了一個主題公園,讓人不可小覷。漢口江灘重在休閒,武昌江灘重在文化,漢陽江灘重在點睛。這樣一一數來,一一觀來,江城被重重地擲在風情之中,哪有不醉之理。
夸到這裡,很容易讓人想到武漢的黃鶴樓,只是,現在的武漢人愛江灘勝過愛黃鶴樓。黃鶴樓雖然相傳始建於三國,屢毀屢建,各朝各代都視若國寶,但它過於高貴,建築面積僅有3219平方米的黃鶴樓,卻高高地聳立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頂,作為武漢的一張名片的確略顯小氣,而且與武漢市民的性情也不合拍。
因此,在我眼裡,最有面子拿出手的還數漢口江灘,漢口江灘集美麗、新奇、大氣、華貴、實用於一體。這是一座古樸又現代化的公園。說它古樸,是緣於它有著蒼茫幽靜、直抵靈府的超然;說它現代,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對現代化公園的一切訴求。江灘這個新型的現代化產物,很難學造於哪種實體,正因如此,我們的建築師和園藝師只能展開想像的翅膀,一展東方哲學的魅力。
建/築の設/計
先入為主是人的習慣,漢口江灘的主打是入口處,遠遠看去,頗像一隻正在「熱身」的巨大鯨魚,「頭」微微低垂,「尾巴」呈騰起狀,可想那一剎那的力量是何等的驚人,就為了這一躍,人們會想近觀,然後步入。尤其是夜晚,以紫色為基調,「赤橙黃綠青藍」為輔的「漢口江灘」大樓,在霓虹燈的照耀下,高貴而典雅,妖而不媚,像一位知性女人,奢華而又清談,最能與現代都市交融。
筆者親眼目睹了漢口的發展,而漢口最大的變化,我認為就是江灘無償給予市民的實惠,真是養眼養心,如同突然洞開的一扇門,讓人們看到,原來江邊也是可以這樣「活著」的,而且可以美得不同凡響。
江灘由三個階梯組合。車行大道全長3.44公里,寬8米,步道左側種植著高幹落葉喬木,三月的江灘,放眼望去,一派奼紫嫣紅,在經過冬眠後已全部復甦,只見梧桐、海棠、櫻花、桃花、銀杏、玉蘭、楓楊、槐樹、松樹、柳樹等,新芽已冒出,如妙齡少女,昂起嬌嫩的身姿左顧右盼,展現出無限美麗的生命力。
信步向右是二層的親水平台,種植著一溜的金絲垂柳,那嫩黃的葉,深深地垂向地面,頓覺風情,由不得你不上前撫弄,軟軟的,綿綿的,還毛絨絨的,怎又不讓你沉浸於美妙的時光之中?生活就是這樣,無論複雜、簡單,只要協調就是美的,也如這金絲垂柳,看似簡單,其實不然,而有的東西,看似複雜,卻很簡單。當然,這裡仍然少不了其他的內容,因為遊人需要休息,於是放置了許多造型獨特的座椅,閒坐其上,放眼四方,皆為風景。
三層是觀江平台,鋪砌著自然肌理的毛石,造價不菲,顯得高雅且舒適,局部坡面飾有以長江水生物化石為主題的立體浮雕,此浮雕意蘊深刻,再現了長江水生物標本,讓人在休閒之中滋以學養。信步向前走著,視野漸次開朗,一個面積3600平方米,可容納1000人舉辦音樂會的下沉式露天舞台,似展開的巨扇歡迎著遊客的到來。可以想像,鳥語花香間,河水在歌者的身後流淌,清新的空氣吹拂著,帶著江水特有的味道,市民可近觀,也可扶欄而視,還可躺於椅上洗耳聆聽,這正是生活在混凝土高樓的人所渴望的。
運/動の游/樂
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江灘在這方面也做得大氣、超脫,被譽稱為「千米健身長廊」,1.2 公里的綠色草坪平整地向前延伸著,發出絲絲草香,仿佛青春的昭示,一聞到心態便平和了許多,而180餘套健身器材,更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真想常年身處其中健身。
植/物の花/卉
其實,真正來江灘的人,潛意識裡是為了追尋一種味道,這種味道既熟悉又陌生,這就是森林的味道,或者是花卉的味道。它穿透風雨,攪和在空氣中;它驅趕塵埃,還大自然一片潔凈。
「友誼林」 無私地將這種味道散發了出來,你看,13000平方米的花卉植物,正在春天裡爭奇鬥豔,櫻花、桂花、合歡,木槿、黑松、杜英、枇杷、蚊母樹等等,都姿態各異地伸展著,吐著各自的味道。而不適宜在武漢種植的樹木花卉,則以雕刻形式展示於地面汀步上,如墨西哥落羽杉、印度橡膠樹、荷蘭鬱金香、加拿大紅楓、台灣相思、槲櫟等。
這些沒有語言,沒有味道的植物,在這樣的氛圍中,其實也有了味道,這是感覺的味道,感覺到了,味道自然也有了,如望梅止渴。這難道不是一種方法,不是一種文化嗎?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張傑
文字來源:《武漢印象·2014》散文卷
圖片來源:武漢吃喝玩樂微信公眾號
註:版權歸「武漢文學藝術」所有 轉載請標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b4qIW8BMH2_cNUgMa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