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浙江海寧,歷史綿長、文風昌盛,這裡名人輩出,是李善蘭、王國維、 蔣百里、徐志摩、金庸等眾多文化名人的故鄉。
在海寧市的西山路上,有一座金庸先生題字的博物館——海寧謝氏藝術收藏館,金庸先生盛讚這裡「美不勝收、有益文化」。海寧謝氏藝術收藏館是浙江省內規模最大的民辦博物館,收藏了不同時代的地圖、古今中外的老式照相機和電影放映機、各式各樣的古床,還有13000多部老手機。這裡堪稱是國內最大的專業手機博物館,見證了數十年來移動通信行業發展的脈絡。
(館主謝金松)
這座收藏館的主人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這些老手機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近日,《IT時報》記者從上海來到海寧,與館主謝金松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Part1 館主的故事
「改革開放讓我與收藏結緣」
上世紀60年代初,謝金松出生在浙江海寧 翁埠村,在他20歲的時候,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小村莊的活力也被煥發出來。謝金鬆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一路拼搏,取得了讓人羨慕的成功。收藏是謝金松從少年時期就一直所熱愛的,他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自己就不可能創業成功,收藏事業也就不可能做大。
01改變始於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之後,聰明能幹的謝金松靠著做提花機生意,很快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萬元戶。在村子裡,謝金松是第一個買摩托車的人,是第二個在家裡裝了電話的人,「第一戶比我沒有早幾天。」
1982年,謝金松家安裝可搖把子電話,為了裝這部電話,他花了3萬元,在那時,3萬元的的確確是筆巨款。「電話機的錢,還有從村子裡將電話線牽到我家,這中間要豎起一根根電線桿,差不多50根,這些錢都要我出。」謝金松回憶道。雖然耗費巨資給家裡裝了電話,但當時打電話相當費勁,「當時我打電話到上海,可能要等半天、一天的時間才能接通,因為那時電話線路的容量極其有限,別人在打電話,你就可能打不了,而且這中間要經過很多次轉接。」
少年時,謝金松就喜歡搞收藏,門類很多,比如說農具、麻布機、家具等等。改革開放之後,荷包日漸充實的他對收藏的興趣更加濃厚,也更有條件去從事收藏。
02 手機收藏從「 大哥大」開始
謝金松對手機的收藏興趣,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大哥大」在一批先富起來的人群中比較盛行,是一種身份象徵。
謝金松用過模擬信號的手機,而他收藏的第一部老手機,是自己使用過的 摩托羅拉磚頭式數字手機——摩托羅拉3200。摩托羅拉3200是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第一部GSM數位訊號手機,是它造就了「大哥大」這個名詞。「當年我們 嘉興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個開通GSM網絡的地方,比上海、北京都要早好幾年,摩托羅拉3200是用戶拿到手的第一部使用GSM網絡的手機。」謝金松說道。
1992年,我國首先在浙江嘉興地區建設和開通了第一個全數字行動電話(GSM)演示系統,並於1993年正式開放業務。「當時嘉興這邊也只有六七個基站,我是在GSM業務正式開放前,提前一年就用上了,相當於試商用。幾位老闆出來吃飯,桌子上豎著好幾部大哥大,天線林立,也挺壯觀的。」謝金松回憶道。
當時的手機價格和電話費可不像現在這麼便宜,手機本身要2萬元左右,選號費要5000元,一塊手機電池要5000元,「那時手機電池不夠用,出去的時候,要帶好幾塊電池。」而且,當時接電話和打電話是同樣資費,漫遊費的價格更貴,謝金松每個月的話費都要兩三千元。
隨著技術的進步,手機變得越來越小巧,1995年左右,謝金松用上了愛立信的GH337手機,揣在口袋裡就行,更加方便,不需要拿在手裡或者放在皮包里了。原先的那部摩托羅拉3200,則成為他第一部手機藏品,「還好當時沒丟掉」。
03 金庸盛讚收藏館「美不勝收」
後來,國內房地產生意火了起來,謝金松也投身其中,賺了不少錢。與此同時,謝金松的收藏事業越做越大,藏品越來越多,家中能擺放的地兒越來越少。而且,為了能讓更多人欣賞到自己收藏的寶貝,謝金松竟然出資了5000萬元建造了私人博物館。
博物館為五層樓,陳列著謝金松所收藏的放映機、青銅器、招貼畫、照相機、地圖、電話機、手機、唱片、電視機、老式農具、字畫、瓷器等等。2008年3月,國家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專家團還專門來到這裡,舉行鑒寶活動,這也是全國縣市級最大的鑒寶活動。同一年,謝氏藝術收藏館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AAA級旅遊景區可不是那麼容易評上的,在館藏規模、藏品來源、投入資本等眾多方面有著綜合考核標準。」
(金庸題字)
2008年,金庸先生來到謝氏藝術收藏館參觀,參觀完後盛讚並留下墨寶:「謝氏藝術收藏館收藏內容美不勝收,有益文化,深表敬佩。」受到金庸先生的讚揚,謝金松很是高興,他將金庸先生的這番話印在了收藏館電梯的門上,參觀者進進出出都能看到。
現在,謝氏藝術收藏館已經名聲在外,不少人慕名而來,求借老手機等藏品。「前段時間,杭州 吳山在搞改革開放40年主題的展覽,就從我們借了老手機過去,剛剛還回來。」謝金松說道。
謝金松還有更大的理想,他想要建設博物館小鎮,他已經找好的地方,占地3千多畝,投資數十億元。
館主說:國內通信事業真的越來越好
「以前,我們的通信發展比較落後。在我的展館裡,你看那些老手機,絕大部分都是國外貨,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阿爾卡特、NEC、三洋、飛利浦、日立、東芝、北電等等。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國產的手機就很好,我現在用的就是兩部華為的手機,真的,中國人做的東西不比其他人差。」
Part2 藏品的故事
三部YD9100,每一次都很有故事
(謝金松最中意的手機藏品,國產YD1980,他收藏了三部)
謝金松的辦公室在收藏館5樓,辦公室內也擺放著不少他喜歡的老手機:現在依然能使用的摩托羅拉銥星電話、日本產的世界上最大的模擬手機、全球首款GPRS手機愛立信R520M等等。眾多的「寶貝」中,謝金松最中意的無疑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蜂窩移動通信手持機YD9100。謝金松收藏了三部YD9100,每一部身上,都是故事。
01 不顧危險吃河豚
YD9100是原郵電部第四研究所(即現在的電信科學技術第四研究所)與江蘇 江陰市經委共同研製開發的,YD是移動的縮寫,9100表明是1991年生產。
謝金松記得,當時YD9100生產出來後,向市場投放了20部左右進行試用。YD9100塊頭很大,電池巡航能力不太好,只能支持兩個小時。試用了之後,一些用戶不太滿意,將手機還給了郵電部四所,所以當時流到市面上的YD9100不到十部。「那個時候摩托羅拉3200也出來了,大家基本都用它了。」
看到YD9100的資料後,謝金松就很想收藏它,正好有一位朋友的同學原來在郵電部四所工作,於是就聯繫了對方。聯繫之後大半年時間,沒有音訊,突然有一天對方打來電話,邀請謝金松去江陰吃飯。謝金松趕了過去,席間對方指著桌上的河豚說,「如果你吃了它,我就把手機給你」。謝金松知道吃河豚有一定的危險性,不過他還是吃了,就這樣,第一部YD9100到手。
02 送給對方天價手機號
謝金松收藏第二部YD9100的過程則相當有趣。
03 18萬買來品相極好的第三部
2017年,謝金松有了第三部YD9100,說起收藏這部手機,也是機緣湊巧。
去年有人在網上發帖子,出售YD9100手機,不過謝金松沒看到。有一次,天津某媒體採訪謝金松,在採訪過程中,對方提到有人在賣YD9100,謝金松還是沒有特別在意,他覺得自己已經有兩部了,不缺這第三部。
有一天,處於空閒狀態的謝金松想起了這件事,就去網上看了這個帖子。一看之後,讓他大喜過望,原來這部YD9100的品相極好,而且是全套的,「手機、充電器、兩塊電池,一個皮套。」
謝金松和對方取得了聯繫,一番商談之後,謝金松給了15萬元現金,還有價值數萬元的皮衣,「總共大概花了18萬。」現在這部YD9100放在了謝金松的庫房裡,寶貝得很。
手機博物館部分展圖:
(摩托羅拉銥星衛星電話,謝金松現在偶爾還會使用)
(世界上最大的模擬手機,夏普1980年生產的聲寶牌手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軍用手機,謝金松收藏多部,第一步花了他8萬多元)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