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爸爸的陪伴指南:做到「聯結式陪伴」,忙爸爸也能是好爸爸

2019-11-13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網上有一句話極其流行:能賺錢的男人沒什麼了不起,會帶娃的爸爸才值得珍惜。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便是湧現了現代的許多父母總是在抱怨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有時候和孩子坐在一起,都不知道有什麼話題可以交流。

確實,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年輕一代父母要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活也總是被工作所占據,但"忙到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是我聽過的最大謊話,"

因為忙沒時間陪伴"不過是不懂得陪伴罷了。有這樣一句話:子女是天下唯一的,永遠沒有辦法取代的。忙碌父母要怎麼做到陪伴孩子,最好的指南就是給孩子"聯結式陪伴"。

陪伴有三個層次,最重點在"聯結式陪伴"

  • 假裝式陪伴

"假裝式陪伴",顧名思義就是人在心不在。這也是當代許多父母的通病,陪伴著孩子卻沒有任何的互動和交流,精神上的陪伴遠遠缺乏。父母總覺得陪著孩子就是一種陪伴,卻不曾想過真正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要投入感情,用心對待孩子。

還記得曾經刷爆朋友圈的一張圖——"一張圖看懂陪伴"

圖上描述了地鐵上兩對親子,一對是外國人爸爸手抱著小女兒,身旁坐著大女兒,哄小女兒的同時也不忘和大女兒交談,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親子關係十分融洽,氣氛也很溫馨。但與之極其不錯不同的是,旁邊坐著一位中國媽媽帶著兒子,兩人都低著頭玩自己手中的手機,彼此之間保持著沉默,互不關心,甚至表情動作都十分相似。這張圖一出來,大家紛紛評論到:"你這不是陪伴,最多只能說是陪著"。

  • 負重式陪伴

負重式陪伴的父母,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情感上都竭盡全力地陪伴孩子,甚至有一些父母打著陪伴孩子的旗號,辭掉自己原本的工作,全心思投到孩子身上。

這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話也縈繞在孩子身邊揮散不去。孩子沒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凡事要按照父母的意願實行,這也必然不是一種有效的陪伴,還可能給孩子的心理的成長帶來許多的消極影響。

  • 聯結式陪伴

陪伴的第三層就是我們所說的"聯結式陪伴",即父母既要給孩子物理上的陪伴,也要給孩子的高效的精神陪伴。"聯結式陪伴"最為重點的是父母要和孩子在情感上保持聯繫,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在互動交流中拉進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舉一個日常的例子,周末在家父母要怎麼用陪伴孩子?孩子喜歡玩拼圖,聯結式陪伴不是父母坐在一旁玩手機,讓孩子一個人呆在一個角落玩。而是父母要學會將目光轉向孩子,關注孩子的行為但不打擾孩子,學會進入孩子的世界。如果孩子有需要幫助,父母要及時和孩子一起,幫助孩子解決遇見的難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溫暖,與孩子產生良好的情感聯繫,真正地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

忙碌爸爸陪伴指南:"聯結式陪伴"最高效

聯結式陪伴高效在哪裡?打一個比方,父母與孩子都是兩塊獨立的磁鐵,要想親子之間能夠相互吸引,就要相互靠近產生有效的聯結。倘若彼此一直保持著遠的距離,即便是一天24小時的陪伴,也不能夠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

心理學上的依戀理論是這樣講的:孩子越是能夠安心地回到父母的懷抱,得到安慰,同時也越能夠自信地再次與父母分開,獨自去探索新的世界。

父母要知道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重在父母的用心陪伴。曾經上微博熱搜的硬核爸爸強巴,在珠穆朗瑪峰上用手機給孩子打視頻,輔導孩子寫語文作業,在嚴峻的環境下,他仍然挂念著在家的孩子,並說:"只有要信號,我都堅持每天給孩子打視頻,輔導孩子寫作業。"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妻子蜜雪兒都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他們的女兒也考進了哈佛大學。女兒如此地優秀,當然離不開歐巴馬夫婦的教育和陪伴。歐巴馬作為美國總統,即便生活再忙,也從來沒有缺席過女兒的任何一次家長會。

歐巴馬曾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總統,但我需要做一輩子的好父親,陪伴、溝通、互相尊重和各自成就,大概就是教育的真諦。"

陪伴孩子不僅僅需要時間和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那份挂念孩子的心和付諸實際的行為。魯迅曾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還是會有的。"

工作忙不是陪伴不了孩子的藉口,父母也不必因為工作忙陪不了孩子而感到愧疚,要知道高質量的聯結式陪伴,一天只有30分鐘也足夠了。忙碌爸爸的陪伴指南,重在給孩子"聯結式陪伴",忙爸爸變好爸爸只需要做好兩個準則。

運用"聯結式陪伴",讓忙爸爸也能是好爸爸

  • 善用PEERE法則,給孩子高效陪伴

PEERE法則是哈佛大學提出的,旨在幫助父母利用有限的時間和孩子產生情感聯結,提高對孩子陪伴的質量。

PEERE法則是由五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即pause(暫停)、engage(參與)、encourage(鼓勵)、reflect(反饋)、extend(衍生)。

1)pause(暫停)

是指父母在發現孩子有不平常的行為舉動時,要先停下自己手上的工作,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讓不僅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也能幫助父母更好地去觀察發現孩子背後的需求。

2)engage(參與)

是指父母要學會加入到孩子的行為中,當發現孩子不平常的行為時,父母要展現出自己很有興趣去了解,很想要參與到孩子之中。

3)encourage(鼓勵)

是指父母要給孩子及時的鼓勵和支持,這可以幫助孩子更加樂意去訴說自己內心的感受,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4)reflect(反饋)

即父母要及時給孩子做反饋,與孩子真實地交流想法,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一事情,傾聽孩子的想法的同時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孩子最真實的反饋。

5)extend(衍生)是指父母要學會擴展孩子的視野,孩子地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在看待問題方面容易犯片面性的錯誤,容易局限在一個單一的角度,因此父母要學會教導孩子發散思維,讓孩子學會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各位家長們在運用PEER法則時,一定要遵循順序,多加運用,才能達到"高效陪伴"的效果哦。

懂得"5H1W"法則,擴展與孩子的對話

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要有良性的溝通,才能讓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然而現實生活中,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常常會出現詞窮的狀況,誇讚孩子也不外乎只有:"你真棒!"

"5W1H"法則正是從五個問題發問,用啟發式的問題,引導孩子更多地與父母溝通。"5W"指的是從what、where、when、who、why,"1H"指的是how。通過向孩子詢問這六個問題,能夠擴展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增進對孩子的了解,也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假設在生活中,當孩子正在畫畫時,父母不妨多方面詢問孩子:

what——"你在畫什麼呢?"

where——"你想要在哪裡開始畫呀,畫完了要把它放在哪裡呢?"

when——"這一幅畫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畫的呢?大概什麼時候可以畫完呀?"

who——"畫完之後想不想把畫送給別人呀,要送給誰呢?"

why——"為什麼要畫這隻小狗呀?"

how——"你畫畫之前打算怎麼畫的呢?"連續性向孩子進行發問,可以增進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是親子的關係更加密切,促進彼此的理解。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ZrmZG4BMH2_cNUgUm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