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眾望所歸,阿里巴巴帶著它的整個江湖回來了!
大家好,我是菜鳥理財特聘股票訓練營導師:船長。
意料之中,本屆雙十一「剁手節」又贏了。
贏在滿足了「消費者趁優惠省錢、賣家靠量賺錢」的雙重期待,也贏在了對過去每一屆「剁手節」的再一次超越。
作為「剁手節」最大的贏家,天貓今年的數據有多震撼呢?
11月11日0點1分36秒,成交額就突破了100億,比2018年快了29秒。到了16小時31分,成交量就突破了去年全天的交易額——2135億,比去年快了七八個小時。
11月11日全天,天貓的成交量達到了2684億元,比去年增加了549億元,同比上升了大約26%!
有外媒評價稱,「雙十一顯然已經成為國際最大的購物節日,遠超西方國家的感恩節和黑色星期五等購物節日」。
但具體到我們每一個個人,衝動和興奮之餘,還得冷靜下來面對現實。
因為停止不了「買買買」的節奏,也就意味著你口袋裡的錢一筆一筆地交給了商家。
估計很多人都是這樣度過了雙十一:「熬夜一小時,湊單一時爽,懵逼一整天」。接下來的日子,大概就是「吃土一整月」了。
惆悵啊,花掉的錢怎麼能給續上呢?要擱以往,答案肯定是:「還是該工作工作,該搬磚搬磚吧,該吃土時就吃土唄……」
但今天船長要跟大家聊的是一個新思路:有沒有想過,從馬爸爸那裡把花掉的錢賺回來呢?
1
最近,在雙十一狂歡節之外,阿里似乎還在忙著應對赴港上市的相關事宜。
阿里巴巴和港交所之間,可以說有著一段曲折哀怨的故事。
早在2007年,阿里的B2B業務在港交所上市,一時間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風光無限。
可惜好景不長,2008年寒冬之際,阿里的股價不斷探底,和雅虎的控制權之爭也鬧得滿城風雨。
2012年,在這些風波之後,阿里的股價雖然迎來了春天,但是阿里選擇的卻是私有化退市。
到了2013年,阿里巴巴完成了多輪融資,再次做好了上市的準備。
但因為當時集團內出於對管理層權利的考慮,實行的是「同股不同權」的制度,有悖於當時港股「同股同權」的制度。
時任阿里執行副主席的蔡崇信表示:「我們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變。」
最終,阿里在2014年轉赴美國上市。這個結果對於港交所和阿里來說,都實在可惜。
於港交所而言,它錯失的是一個市值高達1200億美元的大型IPO。
而阿里的初衷也很明確,正如馬雲所說:「只要條件允許,阿里就會回來,這個想法沒有變過。」
但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倒退香港資本市場做出了改變:2017年底,香港聯交所宣布將在主板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
隨著2018年2月方案細則的披露,當年7月和9月,港交所就迎來了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小米和美團點評的上市。
如今香港資本市場可以解決阿里的問題了,阿里回港上市的計劃也便被推上了日程。
多方消息表示:阿里上周已開始與部分香港的機構投資者進行溝通,或將利用今年雙十一創紀錄的銷售業績來推進在香港的上市聽證會。
按照媒體披露的時間表,阿里這周將開始接受投資者認購,11月20日將會定價,可能會在11月的最後一周於香港掛牌上市。
據悉,這次上市擬募集100億至150億美金,有意按照每股價格5%的折扣進行詢價。
雖然阿里官方並沒有對這些消息有明確的回應,但估摸著具體的上市時間也不會太久了。
阿里帶著它的整個江湖回歸國內資本市場,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2
對於這樣的契機,除了把它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之外,我們普通老百姓能參與其中的最簡單可行的賺錢方式也便是「港股打新」了。
考慮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很多人可能對這種參與方式還比較陌生,所以今天船長給大家具體講講:這是個什麼樣的市場。
大陸的新股市場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基本上打中了就是穩賺,目前還沒有新股上市首日就破發的情況,通常都能賺不少。
但是打中的幾率簡直太小小小小了,打新好幾年卻從來不中的情況太多了。
港股的打新市場就不一樣了,咱們先說風險:
新股上市首日可能漲也可能跌,而且沒有漲跌幅限制,所以最大的風險就是碰到破發並且跌幅很大的情況。
也有這樣的真實案例:例如贛鋒鋰業H股上市首日就暴跌,收盤大跌28.73%。
不過,個股的風險會被其他個股的收益對衝掉,在港股打新市場上,更應該看的是整體的漲跌情況。
2017年和2018年,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分別是17.39%和15.83%,這是很不錯的收益水平了,秒殺目前市面上的各種固收產品。
有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為止,港股IPO的勝率大概在64%左右,也就是說在所有新股中,上市首日上漲的新股占比大約64%,也是一個比較可觀的數值。
回過來看,為什麼船長說港股打新要看整體呢?因為港股和A股另一個明顯的區別在於中籤率的高低。
港股打新市場上是比較照顧散戶的,會優先保證一人一簽,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進行其他分配。
具體的中籤率可以參考下之前的數據,2017年和2018年,港股新股的中籤率分別是73%和61%。
所以參考這些過往的表現,如果大家堅持港股打新這個事情,然後排除一些顯而易見的雷,理論上整體的收益不會差。
針對阿里這隻新股來說,存在一定的折價,並且阿里本身能帶動的資本力量是很大的、成長空間也是很有想像力的,所以上市的行情是很值得期待的.
從大的層面來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自去年年中以來,很多大陸的網際網路企業紛紛尋求在香港上市,例如小米、美團、獵聘網、同程藝龍、平安好醫生、眾安在線等等。
網際網路企業赴港上市潮似乎已經悄悄來臨,而且隨著阿里的回歸,很可能會帶動其他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加入其中,留給我們的機會是很多的。
3
雖然知道有這樣的機會在,但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事兒太陌生太複雜。
其實,它的流程和A股打新的流程是差不太多的。整個過程分為5個步驟:開戶——入金——申購——中籤——認購。
而且,現在去港交所開通證券帳戶不需要去到香港(畢竟那地方現在也不安全),直接通過對應的軟體進行開通就行了。
比如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老虎證券、騰訊旗下的富途證券、新浪微博旗下的華盛通證券等等。
因為雖然不用像A股那樣持有一定的市值才能申購新股,但港股打新需要你證券帳戶里有錢,所以在開戶之後需要先入金。
如果你有內地渠道可以辦理香港銀行卡的話,會比較方便,直接通過這張卡轉帳到證券公司帳戶就行。
沒有香港銀行卡也沒事,需要先在內地的銀行卡里把人民幣換成港幣,然後再把港幣打到券商指定的銀行帳戶里。轉帳後記得要保留憑證,因為有些券商會要求你上傳。
這裡還要提醒大家一點:如果是通過內地銀行卡轉的帳,可能會有1-3個工作日的延遲,所以大家打新之前一定要留有足夠的時間來入金。
入金以後就可以申購新股了,等著中籤以後認購就行了。
這裡船長有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因為港股是優先保證一戶一簽的,所以「資金量小、多帳戶的」,比「資金量大、單個帳戶的」中籤率來得高。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開通多個港股證券帳戶來提高中籤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Zk2ZG4BMH2_cNUg9m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