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吞痰對人體的傷害

2020-01-08     HB海之聲助聽器

感冒的時候,不少人都會遇到痰多的問題,說話之前總是要清清嗓子,把痰吐出來,不然痰堵在喉嚨里,十分難受。

對於痰,肯定是不吐不快的,但是在生活中,總會遇到話到嘴邊,不得不把話咽下去的時候,更有很多痰到嘴邊卻不能吐出來的時候。

那麼問題就來了,一口濃痰吞下去,要緊嗎?

痰到底是什麼,吞下去有危害嗎?可分2種情況來討論

第一種痰,為普遍的痰,所醫學上稱之為「膿性分泌物」,成分主要是大量的白細胞吞食了病菌之後死亡的「屍體」,本身並沒有攜帶多少病菌,即使被吞進胃裡,再經過胃酸的浸泡,不多的病菌也會被處以「死刑」,因而對人體並沒有多少殺傷力。

不過第二種情況要另當別論,那就是肺結核病人!
結核桿菌的生命力特別旺盛,胃液很難把它們全部殺死,即使痰中只有一點結核桿菌,也很容易感染腸胃,造成胃、腸結核。

當然,為了身體健康,有痰還是吐出來比較好,這樣也能避免對支氣管和肺部造成可能性的刺激,並引發感染的問題。

有些人會發現,痰的顏色有黃色、白色,並且聽說「寒痰是白色,熱痰是黃色」,這個說法正確嗎?

「寒痰是白,熱痰是黃」,正確嗎?

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因為痰的分類並不能僅僅依靠顏色來判定,中醫名家何紹奇曾經說過,但凡粘稠的都屬於熱痰,無論是黃色、粘稠,還是白色、粘稠,都是屬於熱痰,與此對應,清稀的則為寒痰,可以看出,並不是簡單通過顏色,即可判定痰的屬性。

事實上,在中醫眼中,痰的分類一共有五大類。

寒痰,是由寒邪犯肺引起的,痰的顏色為白色,且清稀,也有因為脾腎寒虛導致的寒痰,患者會出現四肢發冷、神情倦怠的表現。《泰定養生主論》對寒痰的誘因如此記載:「寒痰者,因沖冒風涼、不節之氣而然也。」

風痰,一是指痰擾肝經,《醫宗必讀》卷九說:「在肝經者,名曰風痰」,二是指本身有痰,再加上風邪或風熱而引發的病症,《泰定養生主論》曰:「風痰者,因感風而發,或因風熱怫鬱而然也。」風痰一開始是白色清稀,到後來會轉為黃色粘稠,再到後面又會逐漸清稀。

所謂的熱痰,或是由於熱邪擾肺,或是由於寒邪灼燒,《諸病源候論·痰飲諸病候》認為:「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該種類型的痰顏色黃色而粘稠。《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認為:「熱痰,即火痰也。」

《醫學入門》卷五:「生於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泄瀉,名曰濕痰。」濕痰色黃且呈現稀水樣,多是脾肺功能失調,或是飲食不節導致的,《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對濕痰的記載為:「在脾曰濕痰,其色黃,滑而易出,多倦怠,軟弱喜臥。」

至於燥痰,《醫學入門》認為「燥痰,又名氣痰」,多數是由於氣候乾燥,以至燥邪侵肺引起的,痰少,白色,很難咳出來。

給大家總結了一張表,方便大家區分:


針對五種不一樣的痰,對應的祛痰中藥也有所不同。

祛痰中藥都有哪些?

祛除寒痰,常用半夏,中醫上認為,半夏與貝母同用,可用於治療痰多咳嗽,其化痰能力甚佳,可以祛除多種痰液,如與生薑、白芥子同用,常用於祛除寒痰,若是與天南星同用,則用於祛除風痰。

祛除風痰,《醫學心語》中提到選用白朮,以燥濕化痰,因為脾臟是生痰的源頭,所以常常需要用半夏、甘草等搭配,以起到健脾燥濕和化痰的功效。

炙甘草常用於祛除熱痰,清代《醫寄優陰論》中認為,炙甘草和麥冬、生地配伍,是「滋陰之祖方」,能夠有效緩解熱痰病症。

濕痰常用白朮,《聖惠》中提及白朮丸是治療「腎臟虛損,心膈痰癖」的良方,而至於燥痰,則用貝母和瓜蔞調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燥勝則干」,貝母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瓜蔞則清肺降燥,兩者搭配,是祛除燥痰的經典組合。

無論是哪種痰,對症下藥,及時調理,是最重要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X_Ah28BMH2_cNUgCi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