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熱淚盈眶心潮澎湃,這才是主旋律的正確打開方式

2019-10-01   藤井樹觀影團


國慶檔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並不是一部哭片,但當那些歷史上的高光時刻集中爆發,來自心理的認同,卻可以輕易催化我們的淚水。

那些普通人身處的國民記憶,喚醒了我們身份層面上最大程度的共情。

相比於類型化更進一步的《攀登者》和《中國機長》,這一部更像是「命題作業」,但忍不住想說,這才是主旋律電影正確的打開方式啊!畢竟從沒有哪部主旋律作品,讓小編從頭哭到尾!

從藝術水準上來說,這部拼盤電影也相當出色。七位參與作品的導演,絕大多數都拿出了個人中等以上水準的作品,甚至某些神來之筆堪稱傑作!他們的個人氣質和風格,讓各個橋段百花齊放!

可以說,此前我們對電影的所有期待,都實現了!

今年國慶檔的這部《我和我的祖國》,小編真心推薦。千萬別因為名字或題材而猶豫,這樣的觀影體驗,實屬難得。

《我和我的祖國》

導演: 陳凱歌 / 張一白 / 管虎

/ 薛曉路 / 徐崢 / 寧浩 / 文牧野

主演: 黃渤 / 張譯 / 杜江 / 葛優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2019-09-30(中國大陸)

片長: 155分鐘


1

「我和我的祖國」,先說說「我」。

正如我們所知,電影由七位中國頂級大導拍攝,切入點卻放在幾個小人物的私密記憶中。這份私密,滿足了電影敘事的人物塑造,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共情。

一段國家的記憶里,總有無數個小小的個人參與其中,或是推動,或是見證,卻都無法避免的成為偉大的一部分。

那些經歷,他們或許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向後輩娓娓道來,而他們所講的,就是這部電影的角度。

電影里有七個時間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4年首枚原子彈爆炸;1984年女排奪冠;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6年神舟十一號返回艙著陸;2017年朱日和閱兵。

而參與其中的人物,有為開國大典設計電子升旗系統的工程師,有香港回歸儀式場外的執勤女警官;有幸運抽中奧運會開幕式門票的北京的哥,也有幫弄堂鄰居們調電視信號看女排的上海小囝……

身份各異,心態相同,在特殊的歷史時刻,他們度過的或許只是平凡的一天,卻被定格為永恆。

小編最喜歡的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完美錯過了歷史偉大之處的故事,徐崢導演的《奪冠》。

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在奧運會決賽對決美國隊,拿下世界首個女排三連冠!從那天起,女排成為中國體育精神的某種符號。

而比賽當天,六年級的孩子冬冬得知了一個噩耗,自己的好朋友小美要跟著媽媽移民了!情急之下,他決定把爸爸剛買給他的桌球拍送給小美,兩個人約好了放學後冬冬家碰頭。

萬萬沒想到,冬冬剛回家,就被隔壁阿叔拉著:「把你家電視搬到弄堂里來,大家一起看女排決賽。」

八十年代,當你家有一台電視,鄰里之間這樣的要求是沒法拒絕的哦。冬冬爸爸出去加班,整套流程只能冬冬自己來。可是1984的老電視,真的搞伐定啊!

黑白渣畫質的19寸屏就不說了,信號還炒雞不穩,要爬到天花板上調整信號。冬冬開啟了屋頂跑酷模式,好不容易把電視搞出了信號,卻發現不能鬆手,一鬆手畫面就糊!

想著即將登門的小美,小屁孩冬冬如坐針氈,他想盡各種辦法脫離舉信號器的窘境,拿磚頭瓦片頂,用繩子綁,往上面吊鹹肉……但沒辦法,離開冬冬,那信號就是不來!

中國隊的局勢也越發緊張,而此時,小美穿過大喊大叫的一群叔叔阿姨,發現冬冬在她爬不過去的樓頂上;而小美的媽媽已經來到了弄堂口,要帶小美趕快去趕飛機……

故事的結尾,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但當每個人歡天喜地的時候,經歷了生平第一次「離別」的冬冬卻哭喊著抱住爸爸,不敢說心事,只能說「咱家電視信號太差了……」

這段故事的奇妙,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徐崢對於喜劇節奏的把握,讓整段故事呈現出一種誇張卻生活化的質感。

在舉國歡慶的那天,一個小男孩泣不成聲,但或許幾十年後,對那一天記憶最深刻的,反而是他。懵懂的孩子還不懂愛,居然已經經歷了一次已許國再難許卿……

對那些國之大事,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那種偉大的意義,電影里全程看女排顯得特高興的大爺,結束問旁邊「他們說的海曼是男的女的」,敢情根本不知道自己看的啥。但他們,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這就是徐崢,正經里透著不正經。事實上,電影內容的私密,同樣延伸到了導演創作上。顯然,這個上海弄堂里的故事,帶著徐崢本人太多的個人記憶。

《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部拼盤式電影,但千萬別覺得拼盤一定是每個菜都一般,恰恰相反,如《紐約,我愛你》《巴黎,我愛你》等拼盤,差點都成了經典。

或許是得益於製作費用的充裕,更因為每段短片的篇幅有限,頂級導演們在各自的時長里螺螄殼裡做道場,唱了一場好戲,在小編看來多半都達到了個人作品裡不說最高,但肯定上流的水準。

寧浩的小人物+中年危機,徐崢的上海小弄堂生活,薛曉路的都市男女情愫,當然還有管虎的情感集中爆發。無論是故事還是手法,幾位導演這次都玩了把大的!

2

我的祖國

觀看《我和我的祖國》,一次又一次被震撼。

橫跨七十年的時間去觀看幾個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其實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世殊時異,當年的情緒我們現在依然能體會;而優秀的導演,卻能讓我們進入那個真切的歷史瞬間。

管虎導演的《前夜》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應該說,在「我和我的祖國」這個命題範圍里,管虎是最切題的。

他真的找到了一個該情境下的小人物,把他放在了開國大典的歷史瞬間。

什麼人?工程師老林,大名林治遠,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他曾在升旗的時候緊走幾步到毛主席身邊,講解電動升旗的用法:「主席,您摁下去然後轉一下……」

但在24小時以前,滿臉無奈的他剛剛告訴開國大典工程部總指揮,「電動升旗,無法保證。」

百廢待興的北平城,當時甚至做不出一根35米的旗杆。最終確定的22.5米高,是林治遠用四節自來水管焊起來的,但難題不止於此,要知道電動升旗在國內尚屬首例,一切都要自己摸索!

還是那句話:留給老林的時間不多了!彼時,天安門廣場已經全面戒嚴,為了試驗電動升旗,老林在自家院子裡搭建了按三比一比例縮放的升旗系統。但這一夜,他要面對的問題不只是系統本身……

其實,老林有備用方案,能手動升旗的國旗班成員已經整裝待發。但他就想讓那個國旗在自己這升起來。「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就為了升起這面紅旗」。氣喘吁吁爬高上低的老林,心裡有著太多沉重。

隨著老林的視角,我們來到了這一天的北京城。原來在開國大典那天,當年的人們是那麼欣喜,亢奮!

前門大街兩旁,操持各種燈籠彩旗的每個人,都帶著那樣快活的笑;聽說老林他們需要某些金屬,上千老百姓舉著家裡的馬勺、鐵鍋蜂擁而至,在半夜三點希望給開國大典盡一份力。

在歷史書里,我們看過太多次關於開國大典的意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沒有那天北京城裡的匆匆一瞥,沒有那天狂奔著跑向天安門廣場的老林,我們或許不會真切地理解,關於建國,當時的老百姓原來是這樣的心情。

《我和我的祖國》就這樣,拉我們進入了一個個我們或陌生,或熟悉的歷史瞬間。原子彈爆炸時,車上狂灑報紙的學生;香港回歸時,遠處小樓上撫胸凝視的男子;朱日和閱兵,目送戰友們飛向閱兵場後返航的女飛行員。

不知不覺,已經淚流滿面。

觸動我們的,是祖國的偉大,更是讓我們代入其中的平凡生活。在那些情境里,從未覺得我和我的祖國離得那麼近。


3

我,和我的祖國

從今天的票房表現和口碑來看,不難發現《我和我的祖國》有極大的可能,會成為今年國慶檔的大贏家。

在電影剛剛立項的時候,或許沒有多少人看好這部「命題作文」,但隨著一條條物料曝光,我們也不斷拔高對其期待。而當我們發現這些期待都在作品裡落到了實處,電影簡直就是驚喜。

電影聚集的「夢之隊」陣容沒有白費,演員演技的全面到位,讓作品的各個部分都熠熠生輝。尤其是葛優葛大爺!真·熠熠生輝!(手動狗頭)

沒有了諷刺鋒芒的寧浩,作品依然把握住了市民生活的氣質,還是相當有料,而葛優的表演更是錦上添花。

很久沒見葛大爺以這部電影里相當戲劇化的方式來表演了,必須提到的是摸牌那段戲,眉飛色舞的感覺簡直了!葛大爺搞笑起來也是沒誰了。

而幾位大導演給電影注入的細節,或許只是他們的基本操作,但看起來真是賞心悅目。

比如,管虎執導的《前夜》,裡面對於當年北京的復原簡直到了驚喜的程度,有很多用心的小細節。比如裡面的解放軍戰士,操著各地口音南腔北調,一耳朵就聽得出真實和用心。

而在三比一搭建的小升旗場地,從軍樂隊請來的替補小號手,跟一個解放軍,一個工程師和一個群眾,經歷了一次模擬的升旗。開國前夜,幾個人悄悄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默然靜謐的夜和孤獨的小號,浪漫得讓人淚流滿面。

電影當然還是有其問題的,比如轉場的安排顯得突兀,若干點題的台詞安排也略顯直白,也有的故事不夠出色。但是,電影的切入點和視角,確實讓這部「命題」作品足夠打到我們內心深處。

管虎說,從天安門正面拍偉人的作品太多了,我想從他們背後拍一個故事。但鏡頭裡,我們也看到了廣場上每一張歡笑的臉。

私密的「我」,遇上「我的祖國」,從此一刻也不能分割。

何其有幸,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邂逅騰飛,但穿越時光、看到了那些過往歲月的我們,仿佛聽到了老友秘辛之後,忍不住想給一個擁抱。

如果還沒安排起來,趕緊定去看《我和我的祖國》行程吧,不知道,你會最喜歡哪個故事呢?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台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合作、投稿、諮詢請聯繫:17717464097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