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門閥如何消亡的呢?有很多人說是武則天時期,重用大量的庶族,打擊了關隴集團以及山東士族等,尤其重用周興、來俊臣等酷吏,以各種罪名打擊這些門閥士族,才讓這些門閥士族消亡。門閥士族的消亡並不是在武則天時期,在唐朝末年藩鎮時期,門閥士族曾一度穩定唐朝140多年。門閥士族消亡是因為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等動亂,導致他們的消亡。
武則天
門閥起源
門閥起源於士族,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因此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官員,都是那些大儒來擔任的,所有官員都要遵從忠孝,看誰厚葬風光,誰就是忠孝;誰最懂經學,誰的資歷高就能獲得官位。因此那些經學大師就會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自己的子孫,如此世代積累,往往就形成了經學世家。那個年代讀書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相對於其他家族,他們這些經學世家更符合國家官員的選拔標準,容易獲得官職,如此長年累積就形成了社會上層的士族,士族最顯赫的一群人就稱為「門閥」。
漢武帝畫像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最鼎盛時期,那時候有個名詞叫:郡望,指的是在一個郡落里,按照門閥的姓氏形成的一個團體,也叫名門望族。比如王氏和謝氏,王氏有東晉宰相王導,書法家王羲之,鼎盛時期有「王與馬共天下」,指的是與當時帝王司馬家共享天下,當然這個王氏是指「郡望」中琅琊王氏,其他地方的王氏並沒有這個特權。還有陳郡謝氏,雖然沒有王氏那麼顯赫,後期發展很快,有淝水之戰中打敗前秦的謝安,還有文學大家謝靈運等等。
這個門閥強大到什麼程度呢?強大到皇帝以婚約的形式和他們形成政治聯盟。比如唐高宗時期就和當時七大門閥士族通婚,他們分別是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東晉門閥士族
不過這些名門望族也有個缺點,那就是經濟實力強大以後,生育能力也強大了,因為有更多的良田、金錢納妾生子。不像東晉時期可以針對幾個明星去造勢,互相抬高聲望,子孫太多對他們注意力就會分散。
喪葬的紐帶
按照我們古代家庭倫理觀念,我們與祖先的關係紐帶就是墓地,特別是大的家族,因此子孫能不能夠入祖墳非常關鍵。如果你不小心客死他鄉,而回不到祖墳,那將是非常慘的一件事,可能你的下一代或者周圍的親人都可能回不到這個家族的紐帶上了。
博物館唐長安圖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這些大家族喜歡群居在一個大城市,比如唐朝的長安、洛陽等城市。實際上因為長安需要京杭大運河運輸糧食,於是把洛陽當做陪都,唐高宗大部分時間都在洛陽,到了武則天已經很少回西安了。因此洛陽也是這些名門望族聚居的地方,我們現在很多墓葬都是在洛陽西安以及兩個城市走廊上。
唐朝門閥
在唐代如果你想當官,必須有個好的出身,也就是入士資格證,比如大詩人李白,就是因為他是商人家庭出身,雖然才高八斗,但是也不能進入朝廷。
電影《妖貓傳》劇照
電影《妖貓傳》劇照
有了好的出身還只是第一步,唐代官職分為九品,五品及其以上的都是有宰相來決定的,剩下的則是有地方官員或者吏部來選定的,這個篩選比例也是非常低的,只有不到20%士族家庭能夠選上,更不用說通過科舉選上的了,在整個唐朝290年時間裡,僅有266場考試,共錄取人數6603人,也就是說每年通過科舉錄取人數不到23人。
所以我們在《妖貓傳》里看到,杜甫一直在洛陽等待機會,因為洛陽要比外地有更多資源上的優勢,能獲得更廣的人脈以及職位空缺信息。篩選過程與我們現在公務員考試類似,需要筆試,面試,不過還要查你的出身。
電影《妖貓傳》劇照
上文我們看到,通過科舉這個途徑獲取職位的機會非常少,大部分都還是通過推薦的形式選拔自己身邊的人。因此很多考生會先拜碼頭,找到合適的靠山,才能有機會被選中。
比如《唐摭言》里講了一個故事,當時主考官叫崔郾,有很多人來找他,要推薦自己朋友或者學生,其中有一個太學的老師吳武陵,他當時要把我們的大詩人杜牧推薦過去,讓他成為狀元。可是崔郾說前幾名我都許諾給別人了,吳武陵非常不高興,於是告訴崔郾:「我不管,杜牧至少前五名」。後來很多人說杜牧人品不行,但是崔郾說,我答應了吳老師,就算杜牧是個殺豬的、賣酒的,也不能改。後來我們看到杜牧以第五名被錄取。
門閥士族迴光返照
因此無論是太宗還是武則天時期,雖然大力提倡科舉制度,但是依然沒有動搖門閥士族對政治的把控。有些學者說到了「安史之亂」之後,由於藩鎮割據,整個士族門閥衰落了,實際並非如此,這些門閥更加強大了。
公元755年,安祿山趁著唐朝軍力薄弱,帶領15萬邊鎮強兵,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占領了當時都城洛陽。安祿山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要殺掉玄宗身邊的慳吝小人楊國忠,因此楊國忠妹妹楊貴妃不能倖免,並不是因為大家誤以為的「吃荔枝」。後來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殺死,整個叛亂持續了7年時間。
電影《妖貓傳》劇照
這個時期唐朝的國家機器幾乎是停轉的,地方藩鎮的財稅被像安祿山一樣的節度使給把控著,這個混亂的局面直到唐憲宗時期才有所改善。雖然節度使有像安祿山這樣平民出身的,但是大部分還是門閥士族擔任的。
這也是太宗為什麼重用安祿山的原因,因為門閥士族勢力太過於強大,玄宗有意用底層士人打破這種壟斷,比如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就是劍南節度使,就是我們現在劍南春酒的四川地區。像這種門閥在朝廷里盤根錯節,勢力非常強大,尤其這些門閥士族不但擔任節度使這種重要的軍權,而且地方行政上也是有門閥士族把控著。
在唐朝晚期,節度使勢力壯大以後,這些門閥士族之間互相姻親,成為節度使的幕僚團隊成員,通過在藩鎮幕府中的鍛鍊,這些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獲取更大的政治資源。
據統計,在唐朝末年3/4的宰相,都在藩鎮中任職,或曾作為節度使的幕僚,他們得到節度使的信任,甚至成為各藩鎮節度使的棋子,在中央獲取政治利益,這些都是有血緣關係的門閥子弟。
安史之亂
很多人印象里,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走向滅亡,實際上安史之亂後,唐朝還延續了140多年,其中這些門閥士族起到關鍵性作用,這些在西安、洛陽的門閥士族在藩鎮任職後,雖然想保持皇帝集權很困難,但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沒有割斷,依然保持著門閥士族的權勢。
門閥的衰落
真正對門閥士族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的是黃巢起義,黃巢在880年渡過長江,並攻占了當時的東都洛陽,三天之後攻陷了長安。在當時很多門閥士族的大本營都在這兩個京都,在早期黃巢還能控制住自己的部下禁止擾民,但是這群無組織、無紀律的民眾,一路都是依靠搶奪獲取戰爭的補給,對於他們來說戰爭的獎勵,就是這些城市的財富。
黃巢起義
唐代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就描寫到「家家流血如泉沸,處處冤聲聲動地」,長安沒有逃脫血洗的命運,暴力在混亂中不斷的升級,剛開始黃巢還有意控制住局面,但是有人在貼一首諷刺他的詩文。我們都知道黃巢那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可見他的才氣。然而詩人對於嘲諷自己的詩文有多麼在意,於是他殺了3千個認為有嫌疑的人。
隔年公元881年,長安百姓支持唐朝軍隊把黃巢趕走,但是誰想黃巢又殺了回來,他遷怒於百姓的背叛,於是再一次選擇屠城,來報復那些反對他的百姓。當他離開長安時候,焚燒了所有長安的宮殿、民房。
黃巢起義
隨後20年里,不斷有軍閥來長安屠殺搶劫,長安成為一座地獄城市。由於門閥士族喜歡群居大城市,這次大清洗幾乎把門閥士族精英屠殺乾淨,大量的大族子弟失去了生命和財產,而除了直接的殺戮,更具有毀滅性的是,他們建立起來的關係網,也不復存在了,僥倖活下來的人也會,悲哀地發現,不斷的清洗讓他們數代辛苦經營的關係網被撕得粉碎,想重返朝廷幾乎變成不可能的任務。
隨著這些門閥士族關係網的破裂,再也無法在官場上形成壟斷勢力,唐玄宗、李林甫極力想打擊的門閥士族,卻隨同唐朝一起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