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部十分冷門的新片,它來自東歐小國白俄羅斯,也是白俄22年以來的首部「申奧片」——《水晶天鵝》。
片中的女主是個名叫維爾雅的年輕女孩。
她喜歡音樂,法律專業畢業後沒有按部就班地當律師,而是夢想成為一名DJ。
她每天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全然不顧旁人的眼光。
在她看來,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儘快申請到美國簽證,從此離開白俄羅斯。
單看這個人設,維爾雅很容易讓人想到「伯德小姐」,兩人同樣是年輕的軀殼下藏著一顆躁動的心,夢想擺脫小鎮生活,像鳥一樣飛到別處。
但不同的是,維爾雅的離家之心更加迫切。
她所處的時代,白俄羅斯正因蘇聯解體而經歷著尷尬過渡,整個社會死氣沉沉、一片蕭條,年輕人也無所事事,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列寧像前蹦迪打碟
上一代人被迫離開了「工作靠分配」的舒適圈,每天都為柴米油鹽煩惱不已;
年輕一輩則不想重蹈父輩的苦難,在這種蕭條氛圍中,苦苦尋覓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樂土。
而對維爾雅來說,開放自由的美國,就是她逃離現狀的最佳目的地,為了搞定簽證,她幾乎是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籌錢,她又是給自己的衣服縫上名牌標籤,拿到二手店裡抬價販賣:
又是偷偷溜進媽媽的辦公室,拿走一切能賣錢的東西。
聽說面簽時要出具工作證明,她跑去花高價偽造了一份。
等見到簽證官,再把自己吹成一個銷售業績良好的經理。
但她沒想到,自己的計劃百密一疏——問題就出在假證明上。
因為後面還有個電話背調,會直接打到工作單位的號碼上去……而那個號碼,是維爾雅隨手亂填的。
這意味著,只要電話一打通,她的騙局就會被戳穿,美國簽證隨即泡湯。
但維爾雅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她決定硬著頭皮繼續為謊言買單。
她查到自己亂寫的那個號碼,地址在一個叫「水晶天鵝」的小鎮,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了張車票前往。
目的就是說服電話的主人為她圓謊。
她本以為,這種小事在民風淳樸的小鎮,用不了多久就能解決,但沒想到小地方辦事更不靠譜,之後的幾天都被困在了那裡。
她先是請求那家的女主人幫自己接電話,但對方正在忙兒子的婚禮,粗暴地把她趕了出去。
好不容易得到允許,可以白天自己過去等電話,結果又發現這家電話欠費停機。
她不得不出錢墊了話費,瞬間變得身無分文。
之後,女主人的兒子幫她找到了落腳的旅店。
但萬萬沒想到,這份好心背後藏著兒子的獸慾,他在自己結婚前夜,粗暴地強姦了維爾雅……
可以說,一心想要逃離故鄉的維爾雅,在逃亡之路上直接掉進了另一個坑裡。
這個小鎮雖然叫「水晶天鵝」,但居民們內心並不純潔剔透,反而比維爾雅在城裡遇到的人還要冷漠自私。
即便她以友好的姿態對待這裡的人,還幫電話主人一家解決了不少問題,但人們始終把她當一個「不檢點」的外來人來排擠和嫌棄。
所以到了劇情後半段,你會發現影片的畫風一下子從《伯德小姐》變成了《狗鎮》。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水晶天鵝》之所以能夠成為白俄羅斯的申奧片,獨特之處其實在於故事的時代背景。
正如前面所說,女主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經歷過劇烈變革、但尚未找到出路的夾層時期。
那時,頹喪的人們紛紛走上街頭,呼喚著期盼已久的自由,但這種呼喚中也體現出一絲迷茫。
影片在主線推進的同時,還插入了幾個饒有意味的片段——
比如女主媽媽工作的博物館,經常針對小學生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播放國家歷史紀錄片。
然而孩子們對這些並不感興趣,還因為電視壞掉而歡呼雀躍地跑了出去。
再比如女主去郵局交話費的情節,上來就被女職員粗暴地趕去一號櫃檯,
可等她找到一號櫃檯後,發現收費的還是那個女職員。
女主吐槽「為啥剛才不能在那邊繳費」,女職員也說不出為什麼,只能搪塞一句「規則又不是我定的」……
這樣的情節無需太多,觀眾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獨有的社會氣場。
一場變革改變了兩代人的生活,但這種變化帶來的並非蓬勃朝氣,整個社會反而被一片迷茫與不安籠罩著。
有的人像女主那樣,迫切想要擁抱新的規則,有的人則繼續固步自封,被舊的秩序所牽絆。
所以在我看來,《水晶天鵝》既不是《伯德小姐》,也不是《狗鎮》。
女主看似年輕不羈可以對抗全世界,但冥冥之中卻又總是被一些東西所控制著。
整部電影講述的,其實就是以女主為代表的青年人,在經歷社會變革時遭受的家庭困境、理想困境和性別困境。
在這部電影里,女主的母親構成了她家庭的全部。
但在日常相處中,母女倆經常因為觀念不和產生矛盾。
母親懷念著前蘇聯時期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向朋友抱怨女主不知好歹;
女主則一邊承受著母親的不解和貶損,一邊又無力解釋自己的美國夢。
當這種矛盾屢次升級到無解的爭吵時,家庭對於女主來說也失去了意義,所以她只能一次次選擇逃避。
逃避之中,她唯一的寄託便是當DJ的夢想,但偏偏這個夢想也曲高和寡。
女主有一個「搞音樂」的男友,但每當她提起去美國發展的夢想時,男友總是很不屑,只想著如何跟她及時行樂。
女主一次次向別人解釋自己為什麼喜歡那些音樂、為什麼想去美國,但每次得到的回應,都只會是別人進一步的貶低和辱罵。
當這種理想遭遇旁人不齒的情況越來越多,女主想逃去美國的想法也越來越強烈,因為那裡有她憧憬卻未曾體驗過的自由。
她看似滿嘴謊言、到處行騙,其實都是自我保護的假象。
而這趟「水晶天鵝」的意外之行,又讓她被迫陷入了第三個困境——性別帶來的束縛。
在這個封閉落後的小鎮中,女性處於人際關係的底層,她們要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還要對男權俯首稱臣,稍不留意就會被污名化。
而特立獨行的女主來到這裡後,不僅沒有打破這種落後的傳統,反而深受其害。
比如她在等電話期間,就被這家的女性成員多次要求動手做家務,
比如她明明是一個受害者,卻被兒子的未婚妻當成小三……
而當她因為遭遇強暴而四處求助時,也沒什麼人願意幫她,因為在這裡女性的拒絕沒有任何意義……
在經歷過這一切之後,小鎮的居民對女主受到的傷害毫不自知,依舊沉浸在封閉排外的狀態中,慶祝著新人的婚禮。
可以說,影片的後半段是十分壓抑的,女主等到最後,都沒有接到使館打來的背調電話。
不過,這個故事也沒有就此一喪到底。導演選擇記錄國家的這個轉折時期,目的也是想要表達自己對於那個時代的理解:雖經歷動盪,但依舊充滿希望。
片中其實還設置了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女主人的小兒子克斯加。
當所有人對女主去美國的想法不屑一顧時,只有克斯加願意聽女主講述為什麼會被美國吸引,還會借女主的音樂磁帶一探究竟。
相比家裡的大人,克斯加從不憑藉經驗對女主做出道德審判。
當全家人都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女主施暴時,克斯加也沖在最前面為女主打抱不平。
可以說,小鎮上只有這個小孩子能夠理解女主。
影片結尾,女主默默離開了水晶天鵝鎮,而克斯加也和她一起上了車……暗示著新生和改變的希望尚存。
你看,即便是在那樣一個群體消沉的時代,即便「希望」在大多數人眼中,就像水晶天鵝一樣美麗易碎;但只要生活在繼續,夢想尚存,只要還有人願意接受新的事物,迷茫和停滯總會慢慢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