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管系統」—快消企業的「照妖鏡」

2019-06-05   銷售與市場雜誌社

  先來提個老話題,我們為什麼要上銷售管理系統?

  有些時候,很多企業會下意識地認為:A企業上了,B企業也上了,我們也要上系統才行。但客觀上講,我們看到上了系統的企業,會出現三種情況—上了有效果的,上與不上差不多的,上了徹底沒效果就停了的。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1.很多人說,上了系統之後,老闆就無所不能了,因為很多員工是不出工的,也有很多出工了但不出力的,所以想上系統看住,因為老闆付了每天八小時的工資。

  2.經銷商對生意不專注,代理的品牌太多了,沒有把我們品牌的產品當做重點去經營,上了系統後我便能給他提更多的要求了。

  3.對經銷商的網點和陳列不太滿意。比如我近期才見過一個在洛陽做得不錯的經銷商,一年營業額大概6000萬元,而在750萬人口的洛陽市,他的網點卻只有1200多家。

  所以,我想這是品牌企業一開始上系統的初衷—把人員和經銷商管起來。

  但現實的情況是,員工都不想用。我去任何一家公司,剛開始都會問:「到底想不想上系統?」大家都說「想」。而真正到了下面和員工交流,他們卻都會說:「您提的這個問題太好了,其實我們都不想上。」

  這就回到了大家對銷售工作的定義上。一是有一定的自由度;二是銷售主管都會對業務人員強調過程管理的重要性,要網點、要陳列等。但是每個月的月初和月末說的是什麼?業績。所以員工會說,你不要管我,到時我把業績完成就行了。在2012年前,因為市場自身的高成長性,業績還可以完成,但是到了2012年之後,這種承諾就無法兌現了。結果就是他們紛紛辭職走人。而不斷的人員更迭對企業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另外,從經銷商的角度看,他們基本上也都不想用系統,感覺像是被企業控制住了。

  但是,魔利互通去年和今年接到了很多經銷商打來的諮詢電話,說他們自己想上系統。所以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了。企業讓他們上系統,他們不願意,但是他們自己倒是很想上。

  快消行業特質是企業上系統的底層邏輯

  快消品為什麼要上系統?這是很多企業還沒有理清楚的。快消品從本質上講屬於同質化、低關心度的商品,這就決定了它的消費行為是行動在思考之前。而高關心的商品,行動是在思考之後的,比如說買車,我要去學習、去試駕,然後再購買。但沒有人說,現在喝個奶茶還要上網去搜一搜,看看所謂「阿薩姆奶茶」的產地到底是什麼、它的成分是什麼?現實中是沒有這樣的消費者的。更多的是,在某個賣場和消費場景里,一時衝動就購買喝了。

  所以,快消品的特點就決定了在接下來的三件事上的重要性,即快消品銷售需要關注的四個核心點:

  1.網點。現在的網點和過去不一樣了。特別是在飲料行業,細分產品很多,所以變成每個SKU在渠道上是不一樣的。上次我跟賣牛奶的談,比如說特侖蘇,在保質期初期它是個偏禮品的概念,所以KA、社區和醫院渠道是很重要的。當保質期過了四分之三的時候,你在這些地方還能賣嗎?收到禮品的人看到保質期還剩1個月了,肯定會罵送禮的人對吧?但是如果我們把整箱的特侖蘇拆開來在學校門口搞特賣,媽媽們看到折扣之後會樂意購買。

  所以,我們看到,不同的商品,其銷售的渠道是不一樣的,而這個「新的商品」跟庫齡又形成了新的交叉。但經銷商是不明白這些的。其實這些是在企業制定的整個「營銷邏輯和方案」裡面。所以我們講,網點和SKU(及其品類、規格、庫齡)必須形成靶向的對應關係。

  2.拜訪。有個經銷商跟我聊:「上系統,就開始做線路,但是做完線路後,所有的員工都說完不成業績。」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站在經銷商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經銷商有兩個特質:

  1)大部分經銷商就是個「墊款的快遞」。順豐做物流是不需要墊款的吧,送一單賺一單的錢。但是經銷商從企業打款進貨,倉儲、配送、收款都是經銷商的事。經銷商實質上變成了一個「墊了款的物流公司」。

  2)經銷商老闆每天早晨一睜眼,庫存的成本、貨物的成本、車輛的成本、人員的成本都擺在眼前。經銷商其實就是「計程車司機」,每天一睜眼就是從「負毛利」開始經營的。所以對於經銷商而言,網點的增加和線路的規律性拜訪,永遠是個矛盾點。

  所以,我跟經銷商講,你的思路從一開始就錯了。

  剛上系統是不能用線路來管理的,因為現在你的網點數是不夠的。只有在你的網點數量充沛,並且在拜訪的過程中把網點的動銷數據平衡完了之後,上線路才是事半功倍的。如果你沒有充足的網點數,在沒有把這條線路上的動銷情況調整好之前,你上「線路拜訪」功能,就一定和你的生意衝突。因為什麼呢?因為經銷商每天都是從「負的」點開始經營。經銷商老闆都是很現實,如果今天沒有達到銷售額應有的產出,生意就沒辦法平衡。所以線路拜訪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建立起來很複雜,並且隨著成長、淡旺季、競爭變化,線路是要及時調整的,並非一勞永逸。

  3.陳列。陳列絕不是把產品簡單地放在那裡就結束了。現在,我們愛盈利的系統里有大概240萬家門店。其實,到底中國大陸有多少終端網點數,誰也不知道。有人說有700萬家、600萬家,也有人說是500萬家。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當產品放在貨架上,在沒有導購和銷售人員的時候,消費者看到產品後,必須感覺到它在跟我說話才行。

  我們一路做營銷過來,要做貨架卡、跳跳卡等,不是為了做而做,而是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舉個例子,能量飲料在冬天鋪貨。這事沒有機會對吧?怎麼辦呢?我們就把能量飲料帶進棋牌室,告訴大家「有能量,手氣才會旺」,輕傷不下火線。所以,不管什麼時候,你都要找到產品的銷售關聯性,這個時候打麻將的人不差5塊錢買瓶飲料喝喝。那麼這個時候,海報放在這裡才是最有價值的。試想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這張海報,消費者也許沒有這樣的消費習慣的,泡杯濃茶喝喝也就算了。

  所以我們說,陳列不是把貨放在那裡就好了,而是必須有非常吻合這個場景的消費邏輯去釋放。

  4.動銷。網點和陳列是進攻,拜訪是堅守,動銷是成長。

  如何在一個網點從一個SKU幾個排面,到多個SKU多個排面,再到多個品項,到特殊陳列資源占有,把一個普通網點培養成品牌的重點店、核心店,關鍵在於對本品和競品、類競品動銷數據的把握和分析。

  傳統門店不同於電商,陳列位置、倉庫空間就是流量,店老闆需要考慮坪效、品效,商品不能流轉,不能幫店老闆掙錢,光靠客勤是堅守不住的。

  動銷由兩個事件構成:門店訂單和門店庫存。訂單是過程管理的終點,是流程管理的起點,是門店覆蓋人群的晴雨表。

  根據動銷數據,及時調整SKU,調整陳列位置、大小,及時因應活動,才能真正幫門店掙錢。能幫門店掙錢的能力,才是真正門店「掌控力」。

  同時,對門店精確到SKU的動銷管理,能有效提升渠道庫存周轉率和資金使用效率,進而推動生產企業更好地實現產銷協調,落地以市場為中心,即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經營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