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斷關注手機和電視里有關「肺炎」新聞,越看越害怕……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公眾也表現出了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這些反應正常嗎?面對這種情況,人們又該如何調適?
疫情對公眾心理影響有四種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鄭愛明告訴記者,疫情對公眾產生的心理影響一般有四大類,具體為:
焦慮。表現為緊張和擔憂。感覺忐忑不安、心神不寧,導致飯吃不香、覺睡不好,不斷關注疫情新聞,擔心未來會有一天自己和家人會被「肺炎」感染,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怨天尤人,甚至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出汗、口乾等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這類人群發生率最高。
恐慌。表現為恐懼和害怕。害怕自己被「新型肺炎病毒」包圍著,聽到或看到各類新聞媒體的報道會心驚肉跳,高度緊張,不敢出門,甚至在家裡也要戴口罩和手套,害怕被傳染;有些有低熱或輕微咳嗽者,不敢去醫院,害怕被留下,即使沒有去過疫區或接觸過新型病毒肺炎患者;有些有軀體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由於恐慌導致病情加重,感覺自己快要不行;有些懷疑自己得了「肺炎」,反覆求助熱線或到醫院就診,要求確診或隔離。
抑鬱。表現為悲觀和絕望。針對媒體報道的「肺炎」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的不斷上升,覺得新型肺炎就是絕症,看不到希望,尤其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此次疫情被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變得更加悲觀,感覺世界末日就要到來,易哭泣、覺得活著沒有意思,食欲不振或暴食,沒有任何愉悅感,為自己活著而感的自責,本能慾望下降。
行為異常。表現為行為過度或不足。為了預防「肺炎」的嚴重後果,不斷關注手機,不斷刷屏,害怕錯過任何一個「肺炎」消息,哪怕吃飯和睡覺時也不放棄;反覆洗手,哪怕手洗破了;不敢出門,即便家裡食物短缺的很厲害。在家裡,不敢講話,也不希望家人講話,擔心飛沫傳播「肺炎」,為此感到痛苦。
擔憂恐懼是正常現象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副教授鍾傑認為,面對疫情,普通人出現一些焦慮、恐懼等情緒,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與非典期間一樣,第一周對醫學問題非常關係,擔心、恐懼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詢各種信息。一般在第一周過後開始緩解。」
「適度的擔憂、恐懼及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警覺水平,提高人們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姜長青、治療師王鵬翀表示,擔憂、恐懼及焦慮是面對威脅時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疫情當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的情況。要理解和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面對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緒反應,要允許它們存在;也要理解這種消極情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程度會逐漸減輕的。
鍾傑提醒,疫情期間,少數因過去存在基礎心理疾患或問題,被此次事件加劇,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症狀、興奮性過度、或睡眠問題(失眠、早醒、噩夢等),因煩躁而與親朋的關係出現衝突。如果因此嚴重干擾正常的人際交流和生活並帶來痛苦感,就需要尋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的幫助。
建議適當「隔離」負面信息,多做利他之舉
公眾如何應對這些心態的變化?首先,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要學會調整心態。鄭愛明表示,情緒波動是人的自然現象;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是疫情引起的正常人群的正常反應,不必過分在意。建議通過尋找讀書、聽音樂等適合自身愛好方式充實自己,分散注意力。同時還可以尋求親朋好友相互支持,正向互動。
「要相信政府,相應科學,相信醫生。」鄭愛明建議,如果感到「心累」,則應控制使用手機和看電視時間,適當「隔離」相關「肺炎」過載網絡信息,參照網絡上的「防松訓練」、「放鬆冥想」、「呼吸防松」等方法適當進行自我調節。
姜長青、王鵬翀也建議公眾要合理關注疫情,「定時」而非「時時」。比如設定「信息鬧鐘」,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鐘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閒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
此外,鍾傑還建議,可以多從事一些利他行為,做力所能及的一些有利於身邊人和社會的行為。根據北京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多做利他行為的人心理更健康、痛苦感更少,此為「余香效應」。
(責編:趙亮、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