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金溪縣滸灣鎮

2019-07-26     以鄭視聽

民國二十三年(1934) 《江西各縣社會調查概況表》記載: 「金溪第二區之滸灣鎮,素稱江西四大鎮之一,地沿撫河,現金臨公路即經此,有人口萬餘人,商店七百餘家,貿易以洋方貨及附近各縣出產之紙料為大宗,商業之盛甲於撫州。」此處的「滸」不讀hǔ而讀xǔ,其實此地最初因許姓居此而得名許灣。《許灣許氏族譜》載:「北宋末年,文煥公自郡城大臣巷遷於金溪歸德鄉中洲里之西溪金官渡,爾後子孫繁衍,人咸以所居之地曰許灣。」

街巷坊門

那麼「滸灣」一詞大概在何時出現呢?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初年,撫州抗清領袖揭重熙滸灣一帶布置對清作戰,其傳記中使用「滸灣」二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疏山志略》載為滸灣。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版和清同治九年(1870)版《金溪縣誌》存在「滸灣」和「許灣」混用現象,如卷首繪圖均為滸灣圖,而卷三都圖又稱許灣,卷八廨宇:「縣丞舊在縣治東南尊勝寺右,清乾隆三十二年撫軍吳奏請移駐許灣。」因此,「滸灣」一詞應當在清代初期開始逐級取代「許灣」。

書鋪街

書鋪街

古代民居

在民間亦流傳眾多關於「許灣」如何演變成「滸灣」的故事。其中有一則故事講述:最初,滸灣一地有唐、黃、許、宋四大姓,之後又遷來趙、李、姜、周四大姓。在八大姓中,由於許姓家族人才輩出,出仕為官者多,故以許姓命名許灣。至清代,趙姓一族人丁興旺,不乏讀書之人,他們遂上奏朝廷,表示許灣已有上百個姓氏,再稱許灣不妥,應予更名。朝廷考慮許灣已是江南十分繁華的集鎮,名氣不小,改名弊大於利,於是就在許字旁加上三點水,從此「許灣」變成「滸灣」,但是仍然讀xǔ。因為在地名用字中,「滸」字應讀「許」。

滸灣圖

刻版

歷史上,滸灣以木刻印書聞名遐邇,民間諺語「臨川才子金溪書」,指的是滸灣木刻印書,有「籍著中華」、「藻麗嫏嬛」之美譽,進而逐級成為商業繁華的一方大鎮。然而隨著昔日繁華的悄然落幕,如今滸灣僅剩數目與體量巨大的明清時期贛派建築,不過這些歷史建築群本身就是一本有待世人再次細細品讀的好書,筆者每次來總有一些新的發現,然而每次到來都是來去匆匆,至於滸灣究竟有多少條大街小巷依然一無所知,因為滸灣實在太大太大了,據調查統計,滸灣保存了11個古建築群落,古建築面積達27餘萬平方米,有前書鋪街、後書鋪街、黃家井巷、江夏街、三姑巷、篾器街、占家巷、禮家巷、仁里街等9條傳統古街巷,至今筆者也未能完全涉足,每次僅僅是連留於這些富於空間細節變化的街巷上,隨處遊蕩,隨意欣懷。

協盛

顏色紙張廣告招牌

由於明清時期滸灣以木刻印書聞名天下,所以遺存最多的是木刻印書以及配套行業作坊商鋪,大部分集中在前書鋪街、後書鋪街和禮家巷一帶,其中前書鋪街以書店、紙店、墨店等商鋪為主,後書鋪街以木刻印書作坊遺址為主,前、後書鋪街相互平行且相通,各設有一道券拱門,分別是「恆門」和「藻麗嫏嬛 」。

《新增繪圖致富奇書夢解全圖-附押花會方法》滸灣書局梓

《陸象山先生全集》金溪槐堂書屋藏板

滸灣刻木印書行業起源於福建連城縣四堡,進而以其地理位置優勢,成為比肩四堡的全國四大木刻印書中心之一。《江西省地理志》載:「金溪滸灣男女皆能刻字,所有江西全省讀本,經書小說皆由此出版,名曰江西版。」在清朝中葉的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滸灣木刻印書達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滸灣刻書者不下數千百家」的空前盛況,甚至連滸灣書局、鹽卡、米行、育嬰會等官方機構也參與了圖書出版發行,形成與民營書坊相互競爭的業態。在豐城毛靜先生所著的《藻麗嫏嬛-滸灣書坊版刻圖錄》一書中收錄了86家書坊近400種版刻圖錄,如兩儀堂、三讓堂、文盛堂、舊學山房、紅杏山房、漱石山房、四友堂、文信堂、忠信堂、余大文堂、大盛堂、善成堂、令德堂、滸灣書局等。據不完全統計,滸灣有刻書存世的書坊機構多達百餘家,出版了超5000種圖書,因此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稱之滸灣為清代全國四大刻書中心(北京琉璃廠、武漢漢口、金溪滸灣、福建連城四堡)之一。

恆門

藻麗嫏環門樓

舊學山房

校宋本重刊太平寰宇記舊學山記藏板

從觀音閣下面的城門洞進入書鋪街,眼前的巷道被獨輪車碾壓出一道道深深的歲月痕跡,在一些巷口處設有券拱門,由此形成獨立的空間單元,主要是防火防盜作用。由於木刻印書行業的消失,原來商鋪作坊改為住家,基本上門戶緊閉,街巷顯得空蕩蕩的,偶爾可以見到散淡獨行的老人一二,嬉戲玩耍的小孩三兩。如今書鋪街上唯一對外開放同印書業有關的場所是中國印刷博物館滸灣分館,由謝氏舊學山房的遺址改建而成,館內有介紹展板和物品陳列,介紹木刻印書行業歷史興衰,展示木刻雕版、印書工具、古籍等。

永鎮禪林觀音閣

城門洞

觀音閣

因為滸灣商業興盛必然有許多商販要祈求四方神靈護佑。據史料記載,滸灣曾有過財神廟、關帝廟、三官殿、三聖殿、萬壽宮等諸多廟堂。在滸灣城門洞上仍保存一座永鎮禪林觀音閣,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為當時滸彎街上眾多廟堂的唯一留存見證。

通和興

三姑巷

三姑巷

三十六都四圖漕倉

三十六都四圖漕倉

漕米執照

清同治九年版《金溪縣誌》載:」滸灣名金冠里,明初無市,惟古竹街有之,後以舟楫輻輳,市遂集於此。嗣設府幕一員,商賈不勝其擾,市肆肅然。明萬曆間知縣丁天毓請於撫按,撤去專官,按肆量派稅,有定額,商集如故。「在滸灣除了木刻印書行業有關的遺存之外,還有諸如通和典、義祥發、老碼頭、漕倉遺址,以及曾經滸灣煙花柳巷之地三姑巷、煙館等歷史遺蹟,它們都是隨印書業繁榮應運而生的吃喝玩樂配套服務業。在這些歷史遺蹟中尤其是漕倉遺址最為難得,漕倉是漕運的衍生物,在古代陸地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漕運制度為封建統治階級利用水道調運全國各地糧食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給平民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漕運徭役,徵發既眾,服役又長,以至失誤農時。目前在江西僅發現了兩處漕倉遺址,一處在奉新,名為歸德鄉循陸甲漕倉,另一處則是滸灣的三十六都四圖漕倉。

五百年也是彈指一揮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不知滸灣還能否重現昨日的輝煌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gSzWmwBUcHTFCnfSQ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