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產值龜鱉養殖業忙自救:求關注,送甲魚上熱搜

2020-02-29     中國水產養殖網

章軻

因為甲魚,水產業界一時間「人聲鼎沸」。

近日,一些龜鱉產業協會、養殖企業給全國人大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和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遞交意見書,一些水產專家也發聲稱,應慎重對待上千億產值、數百萬從業人員的龜鱉產業。

據知情人士透露,禁食甲魚之事已引起農業農村部的重視。在該部日前召開的一次電視電話會議上,一位高層官員專門找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官員問了甲魚的事。

「大家都轉起,送甲魚上熱搜!」一位龜鱉產業界人士在某微信大群里說。

「禁甲魚」在龜鱉業界炸了鍋

2月25日,《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在該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布。徵求意見稿的說明解釋稱,社會比較關注的經人工繁育、飼養的龜、甲魚、蛇、鳥、昆蟲等野生動物,具有不小的疫病傳播風險,無法保證食用的安全性,為此將上述動物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

26日,暨南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院教授吳建國帶領的課題組等也公布了在《醫學病毒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認為龜類(西部錦龜、綠海龜、中華鱉)也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

深圳方面的解釋以及醫學論文上的說法,一時間議論眾多。

28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拿到惠州市漁業協會給有關方面遞交的反饋意見稱,甲魚規模化人工養殖已有40多年,養殖區域非常廣泛,分布在兩廣、兩湖、江浙等20多個省區。從親本培育,到人工孵化苗種,再到成魚養殖,大江南北上下,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包括國內眾多科研機構、高校均參與其中。作為一個人工水生養殖品種已經非常成熟。

「甲魚已經是一種全人工飼養下的與大眾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非常安全、優質的水產養殖品種,不僅不應該被列入禁食名錄,反而應該提倡和鼓勵養殖企業、養殖農戶擴大養殖生產,為國民提供更多優質水產品。」上述反饋意見表示,倘若被列入禁食名錄,意味著甲魚牽涉到的相關行業總產值近千億元,相關從業人員數百萬人的生存和就業受到影響。

「將中華鱉(甲魚)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這讓我們很困惑。」惠州市財興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劉財靈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廣東省龜鱉養殖行業協會在遞交給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反饋意見中,更是列出了一份廣東省養龜產業清單:

黃喉擬水龜2438萬隻,產值54.86億元;中華草龜1957萬隻,產值29.36億元;中華花龜995萬隻,8.96億元;三線閉盒龜37萬隻,產值41.63億元;黃緣閉盒龜77萬隻,產值11.55億元;黑頸烏龜28萬隻,產值2.1億元;商品甲魚6萬噸,產值36億元;6500萬隻龜苗,產值195億元;深加工市場,產值19.7億元;從業人員26.56萬人。11個項目總產值合計403.3億元。

湖南省龜鱉產業協會、大湖水殖漢壽中華鱉有限公司提出的反饋意見也稱,中華鱉(甲魚)是非保護類水生經濟物種。甲魚產業已成為漢壽縣的五大支柱水產養殖品種之一,是漢壽縣數萬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甲魚經過長期人工飼養,並在生產中廣泛的應用,其表型和野生動物發生了本質變化,有穩定的人工選擇經濟性狀。

杭州市龜鱉行業協會的反饋意見反映,浙江有多個全國消費者認可的甲魚品牌和甲魚深加工企業,更有與甲魚、龜鱉關聯的上市公司,是浙江很大一部分農民的致富產業與生存產業。

據不全統計,全國每年商品甲魚產量約35萬噸,年產值達500至600億元,再加上苗種、銷售流通、深加工、飼料等上下游產業鏈,年產值超千億元,產業從業人員數百萬人。

根據《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甲魚屬「依照法律、法規未禁止食用的水生動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24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捕撈魚類等天然漁業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方式,也是國際通行做法,漁業法等已對此作了規範,根據各方面的一致意見,按照決定的有關規定,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

「龜鱉躺槍很無辜」?

對於上述龜類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的說法,一些專家和相關協會也各自發表了看法。

28日,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在微信公號「中國水產」公開撰文表示,「龜鱉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

曾令兵在這篇題為《致吳建國教授的公開信》中說,迄今為止,全世界也沒有發現和報道過人魚共患傳染性疾病,因為變溫的水生動物與恆溫的哺乳動物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環境,水生動物病毒不可能感染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病毒也不可能在水生動物體內增殖;包括龜、鱉等水產動物,迄今為止沒有發現水產品與新型冠狀病毒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任何直接聯繫。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慶在其《龜類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龜鱉躺槍很無辜,專家發文需謹慎》一文中也表示,病毒是一類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微生物,它的入侵、複製、包裝、釋放等一系列過程需要嚴格的條件,最常見的條件就是溫度條件。

「如果說人類、蝙蝠、穿山甲都是哺乳類,新冠病毒感染恆溫動物尚具備這一類病毒感染、適應性變異的可能,那麼龜類作為爬行類,屬於變溫動物,新冠病毒要正常增殖都比較困難,而且目前龜類中就沒有任何冠狀病毒感染的報道。」王慶說。

原浙江杭州龜鱉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趙春光日前公開表示,野生甲魚因在自然無控的環境中出生長大,極易攜帶對人類有害的病蟲害和有害物質殘留,所以食用野生甲魚是有風險的,這也是不提倡食用野生甲魚的原因。而人工合法養殖的甲魚養殖環境必需與自然環境相對隔離,並達到人工可控,其生長繁殖的營養源也都是由人工合理配置和科學提供,所以人工養殖甲魚的環境和投入品及產品質量都是完全由人工可控的。人工養殖的甲魚產品更加安全衛生。

佛山市順德區龜鱉養殖協會、惠州市漁業協會的反饋意見稱,水生龜類作為變溫動物不可能成為病毒宿主或者中間宿主,沒有互通的疾病。相關科研工作者已表明,至今還沒有發現因水生龜類攜帶病毒而感染哺乳動物甚至人的先例。

廣東綠卡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麥熾銘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該公司長期從事淡水龜、中華鱉的科學研究與生產活動,已經建立了人工繁育水生野生動物的追溯和標識制度,由執業(漁)獸醫申辦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合格證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b6Lk3ABjYh_GJGVEB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