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險!揭陽地都這個古村明清兩代文武人才輩出

2019-10-26     潮汕膠己人

埔尾黃氏在桑浦山下奠下基業,營建宜居家園,傳承詩禮家風,崇文尚武,明清兩代人才輩出,成了遠近聞名的「進士之鄉」和「武舉之鄉」。今天的《最美是家鄉》我們就來了解這個古村所湧現的文武人才。



在埔尾上鄉的黃氏家廟內,一塊「進士」匾和一塊「中憲大夫」匾都是為他們的先賢黃鵬而立。黃鵬字摶之,號南溟,史料記載他自幼僑居潮陽,黃氏族人稱他的母親早喪,隨父親到潮陽謀生,被潮汕先賢蕭端蒙的父親蕭與成收為義子,一度改姓蕭。

埔尾社區居民 黃頌興:黃鵬是松江公的曾孫,他的爺爺是東齋公的兒子,黃鵬從小跟著父親在潮陽討生活,在那個地方給蕭與成做義子,蕭與成教他讀書,最終成才。



明嘉靖元年(1522年)黃鵬考中舉人,後來連續幾次上京赴考均未能及第。民間傳說義父蕭與成主動跟黃鵬說,你這隻大鵬遲早是要高飛的,應該回歸原籍,改回原姓,前程自然不可估量。於是黃鵬回到埔尾祖居地。後來再次赴考,果然高中進士。

埔尾社區居民 黃頌興:有幾次去後落榜,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與林大欽同榜中進士。



中進士後,黃鵬先任福建閩縣縣令,因政績顯著,升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最後升任廣西南寧知府,尚未到任便去世。

埔尾社區居民 黃頌興:當縣令的時候他的工作非常認真,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政績非常好,他的升遷非常快。



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黃氏族人崇德尚賢,樂善好施。清雍正年間,下鄉的黃垂裕成了富甲一方的善人,《揭陽縣誌》稱他「性溫厚仁和,利人濟物,善行素著」,壽高八十六歲而得善終。

埔尾社區居民 黃俊鴻:50多歲的時候發家,有2700多田產,他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人。



除了廣施仁德,黃垂裕十分重視子孫後代的培養教育,在村裡建起書齋學堂,讓後輩修文習武,報效家國。

埔尾社區居民 黃通泉:歷代祖先都留有公田,辦私塾,主要是培養後代。這個書齋甲第書屋是村子裡規模比較大的書齋,這裡培養出了五位武舉人,其中兩位是進士,都是同一家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黃垂裕的孫子黃壯猷、黃壯略同榜考中武舉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兄弟兩人先後高中進士。

埔尾社區居民 黃通泉:兩人都是武進士,1753年(乾隆十八年)壯猷的親弟弟壯圖中舉人,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壯猷的長子振容中舉人,1804年(嘉慶九年)壯猷的孫子應科中舉人。



自明至清,埔尾黃氏一門先後湧現了「文武三進士」和「兄弟」「父子」「五武舉」,成了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和「武舉之鄉」。

埔尾社區居民 黃通泉:54年間一下子出這麼多厲害的人,五人都是在甲第書屋學習。



如今行走在埔尾的老寨內,隨處可見的厚德軒、大書樓、甲第書屋等書齋學堂,是黃氏族人詩禮傳家的真實寫照;而進士第、大夫第和竹林居科甲第等諸多歷史建築,更映射著黃氏一族曾經的榮光,他們正激勵著後代子孫不斷進取,繼續為家國添光彩。

來源: 揭陽民生熱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YbTWG4BMH2_cNUg-q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