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孩子到了兩三歲,攻擊性行為突然多起來了,老愛打人、咬人、相互推搡……
事實上,學前期孩子的攻擊行為還挺普遍的。
除了明顯的打架,還有一些互相推搡、言語攻擊(比如嘲笑、辱罵對方)等其它形式的攻擊性行為,都存在於整個學前期。
所謂攻擊,就是對另一個人有目的地侮辱或傷害。
小嬰兒可能會無意中拽人頭髮、扯別人眼鏡,但很難說他們的行為是有意地傷害別人。
但等寶寶一歲以後,他們就表現出了真正的攻擊。
關於學齡前孩子攻擊性的一些小知識:
1、通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漸漸減弱的。
不過,也有一些孩子,在整個學前期,都持續性地表現出攻擊行為。
2、攻擊性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
上學之前攻擊性最強的孩子,上學之後往往也是攻擊性最強的孩子;
上學前攻擊性最弱的孩子,上學後多半也會發展成攻擊性最弱的孩子。
3、男孩子和女孩子都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所不同的是:男孩子表現出更高水平的身體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工具性攻擊*:是指被達成具體目標的願望所驅動的攻擊,例如想得到另一個兒童正在玩的玩具所發動的攻擊。
而女孩子,很少像男孩那樣表現出工具性的攻擊行為,卻更可能使用關係攻擊。
*關係攻擊*:意在傷害另一個人的感受的非身體攻擊。這種攻擊可能表現在稱呼上、朋友斷交,或是說一些刻薄的、引起痛苦的事兒使對方難受。
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1、本能——攻擊性是人類固有的一部分
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攻擊行為是一種本能,是人類固有的一部分,比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就認為攻擊是本能所驅動的。
還有一些習性學家、進化理論學家、社會生物學家都認為,攻擊行為從整體上有助於加強物種及其基因庫,因為強壯的個體才能存活下去。
本能解釋確實符合邏輯,不過,這只是說了攻擊性是人類固有的一部分,對於孩子什麼時候、如何進行攻擊行為,並不能給出什麼指導。
2、會學習——攻擊基於觀察和先前的學習
昨天琪琪把東東推到了,叮叮正好站在旁邊看到了這一切。
然後第二天,叮叮就和小布爭執起來,開始只是鬥嘴,然後叮叮就把小布推到了。
幼兒園老師都嚇壞了,因為以前叮叮很少生氣,也從沒攻擊過別的小朋友。
這兩件事有沒有聯繫呢?
攻擊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是有的:
- 攻擊基於觀察和先前的學習。如果一個孩子和攻擊性較強的榜樣接觸,會導致攻擊的增加,尤其是在這個孩子本身比較生氣或者挫敗的情況下。
我們來看一個經典的關於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心理學實驗:
- 在研究中,孩子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
- 心理學家班杜拉把兒童帶到一間屋子裡完成一個藝術項目,實驗組的兒童看到一個大人叫喊著用大木棰狠狠地擊打一個玩偶BoBo,而控制組的兒童看到的是大人安靜地自己玩玩具。
- 在孩子們看了約十分鐘之後,把他們帶到另一間放著各種各樣孩子們喜歡的玩具的屋子,告訴他們說這些玩具是留給其他人玩的,以此激起他們的挫折感。
- 之後再把孩子們帶到第三間屋子,屋子裡有一些玩具,包括剛才被那個被大人打的玩偶BoBo。
結果正如人們所預料的:實驗組的兒童比控制組的兒童表現出了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3、認——暴力背後的觀念
兩個孩子都在玩球,不小心撞到了一起,其中一個孩子的反應是趕緊道歉,但另一個孩子的反應是生氣了,狠狠地推了對方一下。
其實兩個孩子都不是故意的,撞到了一起,兩個人都應該負同樣的責任。可是很明顯,兩個孩子的反應不同,對這件事的看法也不同。
第一個孩子覺得是意外,但另一個孩子卻看成是挑釁。
這就和孩子是如何對他人行為以及當時的情境進行解釋有關。
有些孩子,確實會比另一些孩子,更傾向於錯誤地認為別人的行為有敵意。
如何減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如果不希望孩子總是用打架、暴力地方式和小夥伴相處,那麼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應該從點滴做起,減少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可能。
1、為學齡前的孩子提供合作、幫助、親社會地觀察他人行為的機會。
鼓勵孩子通過參與擁有共同目標的活動來和小夥伴互動,這些合作的活動,能使孩子明白,與人合作並幫助別人的重要性和可取性。
2、不要忽略攻擊性行為
當看到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干預,先快速地把孩子們分開,安全第一,然後明確地告訴孩子攻擊時不可接受的行為,不能用這樣的辦法來解決衝突。
3、幫助孩子對他人的行為作出解釋
對於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看得比實際情況更有敵意、具有攻擊性的孩子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爸爸媽媽應該幫助孩子認識到:小夥伴的行為有其它好幾種可能的解釋。比如:
東東只是想來撿球,不是故意要撞你;
琪琪是想過來玩,她才離你那麼近的。
4、監控學齡前的孩子看電視,尤其是看暴力電視節目的情況
即便在生活中沒有看到過暴力的孩子,他們大多數也從電視媒體中接觸過攻擊行為。即便很多兒童節目,也包含了很高程度的暴力內容。
已經有源源不斷的研究證據顯示,觀看暴力電視的確會導致隨後的攻擊行為。
所以,如果要看電視,一定要為孩子要為孩子選擇適齡、高品質的節目,比如:
電視人物偶爾會直接對孩子說話;
電視人物要求孩子以某種方式參與節目(例如,重複一個詞彙);
具有強烈故事情節和故事書結構(開始,中間,結束)的兒童節目。
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沒有一句任何不適合孩子聽到的話、沒有不適合孩子模仿的行為。
5、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生氣的時候,他們應該知道如何用一種構建式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感。
可以先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再教給孩子一些具體的方法來,來處理這種情況。
比如,先跟孩子說:
」我知道哥哥不給你玩具,你非常生氣。」
然後,再和孩子分享一些處理衝突的辦法:
「不要打哥哥,我們一起去跟哥哥說:『我也想玩一會兒那個玩具』/『我用我的小汽車和你換,好不好』;
6、明確教會他們推理和自製
學齡前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道德推理的基本原理了,應該告訴他們為什麼某些行為是適當的,某些是不適當的。
舉個例子:
好多小孩子在一起聚會,自家的孩子一直不停地吃餅乾,媽媽可能脫口而出:
「好孩子才不會把餅乾都吃光」;
「吃太多餅乾的不是好孩子」
孩子怕媽媽生氣,很可能真的不吃了,但其實他並沒有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更好的方法是,告訴孩子:
「如果寶寶把所有的小餅乾都吃了,別的小朋友就吃不到了,他們會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