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
何華教授為河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河南省112跨世紀人才工程臨床專家,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神經內科疾病和老年病,從業三十餘載,學驗俱豐,集諸家之長,師古而不泥古,現將何老治失眠的經驗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
何老認為,失眠(不寐)病變臟腑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腎三髒。
治療方法
症狀
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耳鳴、頭脹或頭痛,舌紅,脈弦數或弦細。
處方
炒酸棗仁、夜交藤、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克,合歡花20克,茯苓、茯神各15克,甘草6克。
加減
氣滯血瘀胃部刺痛者,加丹參20克,檀香、砂仁各3克;伴胃痛反酸者,加煅海螵蛸20克,浙貝母12克;脾虛濕盛便溏者,加炒白扁豆、炒山藥各10克,砂仁8克;濕熱下注尿赤,舌苔黃者,加地榆8克,黃連3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典型病例
石某,男,76歲。患者訴失眠4個月。患者4個月前因妻子病逝,加之經常擔心自己生病而情志不暢,開始出現入睡困難,易醒,日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伴胸悶不適,食欲不振,頭暈乏力。診見舌體大,舌質暗,苔白,脈沉弦。中醫診斷為不寐(失眠)。辨證屬肝鬱脾虛,氣滯血瘀,心神失養。治宜疏肝健脾,理氣活血,養心安神。處方:炒酸棗仁、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夜交藤各30克,炒麥芽20克,茯苓、茯神、合歡花、赤芍、炒萊菔子、炒山楂各15克,清半夏12克,當歸、川芎、柴胡、炒枳實、陳皮各10克,甘草6克,桔梗3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共7劑。二診:患者訴近2日入睡有所改善,無明顯胸悶,飲食可,大便不成形,仍感乏力,舌質暗,苔白,脈沉弦。守上方合歡花用至20克,加炒白扁豆30克,太子參15克,砂仁6克。共7劑,服法同前。三診:患者入睡可,眠安,大便正常,精神、體力復常,余無不適,舌質稍暗,苔薄白,脈沉弦。守二診方繼服7劑,以鞏固治療。
體會
本方中酸棗仁味甘性平,歸心、脾、肝、膽經,有寧心安神、養肝、斂汗之效。酸棗仁與炒酸棗仁功效截然不同,《本草蒙筌》記載酸棗仁「多眠膽實有熱,生研末,不眠膽虛有寒炒作散」,何老在治療失眠時多用炒酸棗仁。該方中包含了三組對藥,分別是:茯苓與茯神、夜交藤與合歡花、生龍骨和生牡蠣。其中茯苓入脾腎經以交通心氣於腎,利尿使濕熱從小便出,茯神入心經以養心安神,二藥合用健脾益氣、養心安神;夜交藤、合歡花均有寧心安神之功,然夜交藤入心肝經長於養血寧心,引陽入陰以安神,合歡花入心肝經長於疏肝解郁以除煩安神,該藥又稱黃昏花,是取其黃昏即合之特徵,有交通陰陽之效,二藥合用,使陰血得補,氣機得暢,共奏養血解郁、調和陰陽、寧心安神之功;生龍骨和生牡蠣二者均具有斂陰潛陽、鎮驚安神之功,然龍骨入心肝經以鎮驚安神為長,牡蠣入肝腎經以益陰退虛熱為著,二藥合用,滋陰潛陽使痰火不致隨虛陽上泛擾竅而治不寐。甘草有「國老」之稱,為使諸藥調和而設。該方融養心安神、解郁安神、鎮心安神於一爐,隨證加減用治各種證型的失眠,每獲良效。
•the end•
文字:醫藥星期三
圖片:網絡
編輯:彭海波 朱德珍 曹琤媛
「健康杏林」是《醫藥星期三》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醫藥星期三》報是全國郵發的,以中醫藥治療為特色的,刊發醫藥保健、健康養生知識為主的專業保健科普報。開設有「中華醫藥」」中醫精粹「」民族醫藥「」藥膳食療「等中醫專版。全國郵發代號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