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女生的「春蕾計劃」資助男生?先別急扣「詐捐」的帽子

2019-12-18     長安觀察

這兩天,旨在幫助貧困女孩的「春蕾計劃」陷入爭議,因為有人發現受資助者中出現了為數不少的男生,一時間議論四起甚至還有人質疑「詐捐」。隨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作出解釋,表示考慮到「當地貧困家庭男生也亟需幫助」,在保證大多數受助者為女生的前提下,今年資助了部分男生。據悉,該計劃2019年批次資助的1267名高中生中,有453名為男生。



孩子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1989年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顯示,當年有480萬7-14歲學齡兒童由於家庭貧困不能入學,其中女童占比達83%。同年,由全國婦聯指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旨在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公益項目——「春蕾計劃」開始實施。30年間,這一專項計劃極大激發了公眾愛心,幫助了無數女孩走出大山、實現夢想。而隨著社會進步,「春蕾計劃」的內涵與形式也在不斷更新。資助對象從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女童,拓展到高中、大學階段;助學之外,針對性侵女童案高發現象,啟動「護蕾行動」;幫助高中女生緩解心理焦慮,開展「春蕾陪伴」……而上述更新始終沒有跳出性別界限,視角始終是在關注女孩。從這個角度講,資助男生確與其宗旨及專款專用的標準不符,也有悖一些捐助者的初衷。再加上事先沒有對破例之舉明確公示、特別提醒,輿論質疑在所難免。

相關操作是否違規,當然可以進一步調查。但也要看到,這一計劃的初衷雖是資助女童,價值內核卻是對困難兒童群體的關懷。只因性別因素,就扣上「詐捐」的帽子並不太妥。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春蕾計劃」面臨的情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30年前,由於社會觀念、男女比例等因素,因貧失學的孩子中女生比例很高。而今天,這樣的狀況已得到極大改觀,在實踐過程中更有不少深度貧困地區學校老師屢屢反映,很多貧困家庭的男孩也遭遇著不同程度的就學之困。當此之時,心有不忍、伸出援手,初衷是好的。對相關組織來說,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操作方式。在資助之前,對看到的新問題、聽到的新呼聲、想到的新方案有沒有提前做好宣傳和解釋,有沒有進行充分的溝通、交流和論證,有沒有做到百分百尊重捐助者意願。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憑自己主觀判斷隨意調整,不然只會徒生誤解,好心辦了壞事。



「希望工程」「春蕾計劃」,一次又一次彙集著社會愛心,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真善美的價值取向能量滿滿,讓人欣喜。但在紛繁的社會背景下,愛心、同理心、正義感也常被一些誤解、謠言及騙局所消解。面對網絡上滿天飛的各種信息,公示、回應稍不及時,都會使自己的公信力大大折損,陷入亡羊補牢的被動局面。隨著公眾權利意識的提升,人們獻愛心不再是「一捐了之」,而是渴望得知自己的錢物有沒有「用對、用好、用盡」。這就要求公益慈善組織必須明晰辦事流程,提升交流溝通能力,扎紮實實修好公開透明這一課。這是一種行業監督機制,更是滿足公眾知情權、呵護好公眾情感的必要之舉。

有意識、有監管、有保障,多措並舉,給每一分善款配上「安全鎖」,公眾的愛心才能走得更長遠,社會心態才能更熱乎。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LYJHW8BMH2_cNUgk-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