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聚焦
買房人注意,本次契稅法調整中房屋契稅免徵與降房價無關
樓市中的任何一個變化總能讓買房人激動,總會在政策調整之中尋找關於房價變化的答案。
8月8日契稅法(草案)二次上會再次引起了廣大買房人的關注,但是,仔細一看,與新房買賣無關,與二手房交易間接相關。這一次重點調整的是房屋繼續中的契稅免徵。在沒有出台遺產法的情況下,通過契稅法的調整給了法定繼承人一個實實在在的好消息。那就是免徵契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草案)》二次提請審議的具體內容來看,該草案對免徵契稅的情形增加了規定: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夫妻之間變更土地、房屋權屬,法定繼承人通過繼承土地、房屋權屬,免徵契稅。
不過,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契稅免徵並不表示其它稅、費也免收。例如營業稅、個稅、公證費用等該按各城市規定繳納的,一分也不能少。例如公證費用2%這個費用還是不低。
但是,這畢竟是一個好消息,相對於前期來說,至少節約了房價的1.5%的契稅支出。
法定繼承人通過繼承承受土地、房屋權屬後,雖然契稅免徵。但是,當所繼承的房屋再次出售之時,就得按照二手房的銷售對待,相關稅費按二手房標準執行。
按繼承房產滿五年和未滿五年兩種情況來計算:
1、房產滿五年,營業稅是免徵的,同時個稅也免徵,需要繳納契稅和產權轉移登記費。
2、房產未滿五年,需要繳納營業稅和個稅,同時繳納契稅和產權轉移登記費。
同時需要提醒的是,有人說無償贈與也可。這在獲得房屋時區別不大,但在出售之時,區別就顯現出來。因為贈與房屋在再次出售時,個人所得稅的標準為20%。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加強房地產交易個人無償贈與不動產稅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第二項規定:
受贈人取得贈與人無償贈與的不動產後,再次轉讓該項不動產的,在繳納個人所得稅時,以財產轉讓收入減除受贈、轉讓住房過程中繳納的稅金及有關合理費用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20%的適用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所以,如果以贈與方式獲得的房屋自行長期居住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要出售,20%的個人所得稅還是需要考量一下。
所以,這一次契稅法(草案)二次上會提請審議,免徵契稅之事與降低房價沒有關係。
來源:房價大數據
熱點追蹤
官方出手,多家銀行被查,違規輸血樓市,警惕中小房企資金鍊問題
據報道,二季度以來,針對有的銀行違規向樓市「輸血」行為,地方銀保監局開出多張罰單,其中不乏百萬元級罰單。同時,監管部門也多次警示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樓市風險。資金違規「輸血」樓市也遭到嚴查。興業銀行上海分行同業投資、理財資金等違規投向資本金不足的房地產項目等被上海銀保監局罰款450萬元。還有多家銀行也被罰。
把控好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埠十分重要。央行參事盛松成表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遏制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樓市是調控成功的重要舉措。由此可見,現在嚴厲打擊違規資金流入樓市的行為就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國家在有意識地防控資金流向。
畢竟在堅持「房住不炒」主基調下,監管層對房地產金融領域保持強監管態勢,有利於防止房地產貸款亂象回潮,抑制房地產金融化、泡泡化。
可是這條路走得非常坎坷。實際上,政策一直嚴禁銀行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這些年一直喊話,禁止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直到今年,房地產工作座談會非常高度地指出「要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穩住存量、嚴控增量,防止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經濟日報也表示,如果違規資金再次助推投資投機性購房,必然再次拉抬房價,帶來新一輪漲價潮,使樓市調控成果付之東流。有必要警惕部分銀行貸款審批及貸後監管放鬆,造成部分低利率資金違規進入樓市,警惕部分炒房客及中介炒作。
來源:光宇吐樓市
樓市觀點
清華大學孔鵬:重啟內循環 最核心的就是房地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主任孔鵬指出,國家民族想發展最核心的是要獲取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獲取自古就是兩個方面外部獲取和內部獲取。中國就是內循環體系中的典型代表,我們代表了農耕和集中制的發展方式,並長期靠內循環立國,不過在改革開放的40年我們也開啟過外循環,並且在全球化獲取了相當大的收益。
基於這個本質,疫情催化了一些事情,我們需要再開啟內循環。
新時代的內循環是什麼,怎麼才能開啟新時代的內循環?最核心的就是房地產行業,城市建築行業消耗了整個社會一半以上的能源和資源。
但我們的應用管理是極其粗放的。所以目前會考慮,是不是還要用繼續的大規模開發、新城建設消耗能源和資源的方法用以支持經濟?
這才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的挑戰。尤其當我國人口的紅利被老齡化沖洗,我們所有的樂業都會對我們的資源能源增長方式產生重大的挑戰。
基於這個情況,我們國家提出了新基建、舊城更新、老舊社區改造。
為什麼會這麼提?最重要的就是老基建消耗大量資源能源,新基建是希望我們為他們加上數據化的槓桿。
簡單描述就是,每年那麼多套的住宅,我們通過數據化的改造,讓人和房間,和時間、地點、人物產生關係能夠節約多少能源。它能夠讓我們這個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再往下走多遠的一步。
同時,通過新基建,對原有的體系、原有的城市產生新的資源和能效更有效的利用,從而提升我們的競爭力,消除我們在外循環上面臨的巨大壓力。
和雙循環、新基建不謀而合的,有一個是綠色數字人居,即用數字化的手段引領或者推動人居的大系統,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發展。這個值得關注。
來源:風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