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鐵索橋,也叫大渡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一年後建成,即康熙四十五年四月(1706年)通行。這一年康熙52歲,它是連接漢、藏人民之間的紐帶。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境內,現在這裡成了旅遊觀光景點,有興趣的親們可遊覽一番。
想必大家看過電影《飛奪瀘定橋》吧?紅軍戰士的英勇和大渡河驚濤駭浪的鏡頭讓人震撼。
這座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鏈構成,上面鋪有木板。(如圖)
是不是很有氣派?瀘定橋共有13根鐵鏈,它的分配是這樣的:橋面有9根,兩邊扶手各兩根,扶手兩根由短鐵鏈連接。
從圖上可以看到,每根鐵鏈由近千個鐵環相扣組成,據有關人員統計,13根鐵鏈總共有12164個鐵環。鐵鏈總重量達21噸,平均每根鐵鏈重1.6噸。
假如現代建這樣的橋問題不大,在科學不發達的清朝是如何建造這座橋的呢?
首先在清朝漢藏接壤的地方屬於經濟落後地區,當時瀘定縣就沒有鐵匠和冶鐵的地方,建橋的人們只好到200里外鐵礦藏量大的滎經縣(今雅安境內)鑄造鐵鎖。
等把鑄造好的鐵鏈運到建橋的地方後,如何把1.6噸一根的鐵鏈架起來成了問題。如果只是把鐵鏈牽到對岸我覺得不是問題,把鐵鏈一頭系在船尾不就拉過去了嗎?關鍵是要架起來還要繃緊。
據說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只見他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
當然這只是傳說。
實際情況是,建橋者先在兩岸挖好地錨坑,坑4米長,深數丈,橫、豎放鐵柱,鐵鏈的一端固定在鐵柱上,然後用鐵水澆鑄。
如何把鐵鏈另一端牽到對岸呢?
工匠們集思廣益,最終想出了利用「索渡的原理」(如圖)
說白了就是「溜索」的辦法。即以粗竹索繫於兩岸,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這樣鐵鏈就到了對岸,最後把鐵鏈端固定在地錨上。
13根鐵索架起來後,上面鋪木板,瀘定橋就此完工。(如圖)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