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多麼優秀,總有人對你不滿意

2019-11-05     國學書舍

不管你多麼優秀,總有人對你不滿意。

01

永遠不要試圖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即便是有一些人不理解你,也不必在意。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試圖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滿意。此時,一旦出現了一些非議的聲音和不認同的角度,就特別的煩躁和痛苦。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你永遠做不到讓任何人都滿意,活好當下,讓自己的言行更加合理和客觀,就是最好的狀態了。

因為對於人性來說,無論你活得多麼優秀,總有人對你不滿意。

並非是你自己不夠好,而是每個人的個性不同。

一個人就如同有一個不同的磁場,有一些磁場是同性相吸,但是有一些磁場卻是異性相斥,這是自然的一個定數。

所以當你即便是沒有達到讓一些人滿意的時候,也不用太過於沮喪。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顏回要去衛國,孔子問他:「去做什麼?」

顏回說:「衛國的君主很年輕,獨斷專行,輕率的處理國家的事情,造成了很多過失,我要去輔佐他,或許這個國家還可以治好。」

孔子說:「你去了恐怕會被殺掉的,道不能雜亂,雜亂了,事情就多,事情多了就會遭騷擾,也會引起憂患,到時候連自救都來不及。

古代的聖人都是要先站住自己的腳跟,再去扶持別人,一個人德行誠實篤守,未必能和對方相通,雖然說不爭名聲,也未必能得到廣泛的理解。」

在生活中,無論你做的有多麼好,無論你自己的德行有多高,總有人會站在不同的立場來反駁你的觀點。

02

而面對著這一種狀況,愚笨的人,總在試圖討好所有人的喜歡,而聰明的人,卻懂得容忍不被認可的態度,更不會在意那些無法容納自己的人。

即便是自己的觀點遭受了一些人的排斥和不被理解,自己仍然能夠秉持著厚重的德行,而不是選擇隨波逐流和附庸烏合之眾的觀點。

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烏合之眾的觀點也未必是對的,並不是人多的觀點就是對的,人少的觀點就是錯的。

有的時候,一群人之中或許也只有少部分的人清醒,而其他的烏合之眾的觀點不過是隨波逐流而已。

國學智慧《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

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為人處事既不要同流合污陷於庸俗,也不要故作清高,標新立異;做事情不要讓人產生厭倦,也不要故意迎合,討人歡心。

保持一種不驕不躁的態度,不能刻意的疏離,當然也不用刻意的討好,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曾國藩在為官之時,位高權重,身邊趨炎附勢的人很多,但是他總是對此淡然處之,沒有因為別人的奉承而高興,也沒有因為別人的獻媚而惱怒。

他的一個手下則對於溜須拍馬之人非常反感,就想找機會教訓一下他們。於是就在一次批閱文件的時候,把一個拍馬的官員狠狠的諷刺了一頓。

曾國藩看過之後就對手下說:「這些人本來就是靠這種方式生存的,也是他們的本性,你這種做法就是奪了他們的生存之道,也必然會招致災禍。」

曾國藩的一席話,讓他的手下幡然醒悟。

所以在生活中,坦然的活出自己本來的天性,最重要的是無需刻意的去討好任何人,更不需要刻意的去疏離那一些你認為不能苟同的人,一切順應自然就好。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中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11GPm4BMH2_cNUga7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