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
京杭大運河,隋煬帝留給華夏的偉大水利工程,自從元代改道全線通航後,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凡是運河沿岸的城鎮無不興旺發達。在江蘇徐州新沂市,就有一座千年古鎮因大運河而富甲一方,這座古鎮叫窯灣古鎮,因為在唐代時古鎮周邊有很多古窯,所以得名窯灣。古鎮處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三面環水,雖然在蘇北,卻可以和很多江南水鄉古鎮相媲美,有「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
窯灣古鎮的歷史最早始於春秋,唐代公元618年實行州縣制,窯灣正式建鎮,開始名叫隅頭鎮,公元1668年,因地震全鎮被毀,在鎮南的大運河畔建窯燒磚,重新建造新鎮,過往商船都會在此停泊,窯灣因此而來。得益於便捷發達的水路交通,窯灣古鎮自古就是成為南北水運樞紐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工商業迅速繁榮,清代至民國時期古鎮達到鼎盛。
當時的窯灣古鎮繁華到什麼程度呢?一座小鎮上居然設有八省會館和十個國家的商業代辦處,可以說是一座國際化的商貿重鎮,多國商人和傳教士來到窯灣經商和傳教。那個時候窯灣古鎮商業、製造業極為興盛,全鎮有商號、工廠、作坊等三百六十多家,僅錢莊就十三家。從東北三省運來的貨物經過窯灣再遠銷東南亞等國。
世界著名的老牌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亞西亞石油公司、五洋百貨等都在古鎮設有辦事處。窯灣碼頭每天有大量外國汽艇、國內貨輪來往穿梭,河面桅檣林立,街道客商雲集,盛極一時,商鋪、宅院、教堂、廟宇等建築超過八千間。古鎮常住人口達三萬人,流動人口也有一萬五千人,被譽為「小上海」,「黃金水道金三角」。
「東望于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瞰泰岱」,這是古人對窯灣地理位置的總結,依靠漕運和鹽業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和商貿重鎮。從宋代至清代,古鎮陸續建造了城門、城樓、店、院、宮、寺、廟、殿等古建築,古樸的街巷、宅院、會館、槽坊、糧行、布莊、作坊、商行、貨棧、典當等古風保存完好。
窯灣古鎮曾經有江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福建、浙江等八省的商會會館。古鎮的典當銀票可以全國十八個省的錢莊兌換現銀,全國幾乎所有省都和窯灣古鎮有貿易往來。數百年的繁華為窯灣留下了數量眾多的古老建築以及豐厚的文化遺存,加上三面環水,依河傍湖的水域風光,讓窯灣古鎮成為大運河第一古鎮,形勝之美稱於江淮。
吳家大院是窯灣古建築中的代表,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71年),距今三百多年歷史,是古鎮保存最完整的古宅大院。窯灣吳氏祖籍福建,原是明末海稅官,被清朝發配到窯灣落戶,因熟悉海上貿易而經營煙絲,發家致富,吳家共由五處產業,擁有房屋五百多間,資產白銀三十多萬兩,被稱為「吳半街」。吳家大院共有四進院落,採用明式磚木結構,建築講究,精美華麗。
此外,窯灣還有趙信隆醬園店,是古鎮商業代表遺蹟,始建於明熹宗三年(公元1623年),已有近四百年歷史,布局為前店後坊。趙信隆產的醬、甜油從清代乾隆年間開始一直作為御膳房的上等佐料,因此聞名天下,釀造工藝沿襲傳統製作流程,享譽數百年。
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窯灣古鎮不僅有風格獨特的古建築,也孕育了特色民宿、飲食和商業文化。歷史上岳飛、朱元璋、史可法、乾隆皇帝等風雲人物都曾在窯灣留下足跡。這裡還曾出土了清代聖旨石碑石刻、壁畫字畫、刺繡瓷器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古廟、古橋、古槐等都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成為古鎮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