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新玩具:古斯塔夫無坐力炮又在測試新彈種,精度不高還很重

2019-11-29     軍事編輯部


1945年的沖繩戰役中,美軍頭一次把M18 57mm無坐力炮和M20 75mm無坐力炮投入戰鬥,這兩款無坐力炮在1946年本寧堡陸軍會議後正式編入美軍。但它們在1952年迅速銷聲匿跡:M18 57mm無坐力炮因為威力太小而被放棄使用,M20 75mm無坐力炮卻被M40 106mm無坐力炮取代。

雖然無坐力炮最早由歐美軍隊在一戰中使用,在冷戰開始後卻因為反坦克飛彈、火箭筒等性價比更高的武器的出現,而迅速轉為二線裝備。而華約軍隊雖然也裝備了大量的82mm無坐力炮,但露面的更多還是RPG-7及其改型——這些火箭筒裝備得太過廣泛,俗稱"82無"的無坐力炮卻最多裝備在連一級、戰時加強到排一級。

如果沒有無坐力炮,恐怕冷戰初期美軍機動反坦克力量都是這個畫風。2017年,美軍宣布採購1111具M3E1"古斯塔夫"84mm無坐力炮。這也是美軍時隔近30年後重新採購、裝備無坐力炮。其實在此前,美軍裝備的火箭筒也不在少數:陸軍裝備有AT4,海軍陸戰隊的SMAW;武器庫里還有更早的M72一次性火箭筒。相比之下,無坐力炮的採購不僅需要另行建立後勤保障體系,也需要另外培訓射手。但為什麼還採購了"古斯塔夫"無坐力炮?

相比之前版本的M3"古斯塔夫",M3E1採用了大量鈦合金構件,筒身長度縮短到1米以內。重量也由14公斤下降到7公斤。雖然經過了這麼大刀闊斧的修改設計,但這個重量仍然很可觀:相比之下,美軍現役的M221型60mm迫擊炮連炮身帶座鈑瞄具,重量也僅有9.7公斤。更何況後者還是實打實的炮兵裝備。

如果不是美軍的車輛多、機械化水平高、射手只需要短時間背負行軍,光是炮身就重達14公斤的"古斯塔夫"也許就不可能存在於美軍的武器庫里。更何況美軍的空中支援是出了名的快准狠,普通的作戰任務根本不需要用到無坐力炮:悍馬車上還有"標槍"和M2HB,這可是令人垂涎的重武器。

其實"古斯塔夫"的配套彈種還蠻豐富:不光是常規的高爆彈、破甲彈、攻堅彈,煙霧彈、照明彈等輔助彈藥樣樣俱全。娘家是瑞典薩博公司,還跟美國的雷聲公司聯合為"古斯塔夫"研製了半主動雷射制導炮彈,使之可以精確攻擊1000米處的目標。再加上可以解算彈道的先進瞄具,"古斯塔夫"的射擊精度比火箭筒要高很多,卻又比"陶"式和"標槍"反坦克飛彈要便宜。

在面對一些輕裝甲目標時,"古斯塔夫"的威力絕對要比M2HB機槍要大,精度會比火箭筒要高,效費比卻遠比反坦克飛彈低。配套彈種又豐富到足以支持一個快速反應步兵連完成絕大多數作戰任務,無需呼叫後方各種作戰設備支援從而可以讓美軍集中戰爭資源應對更高強度的衝突,這就是美軍看中它的原因。

"古斯塔夫"使用常規彈藥、光學瞄具時,向500米處的靜目標射擊已經算是極限。但為了提升射擊精度,美軍不惜斥資2400萬美元為這1111具"古斯塔夫"配備可以解算彈道並給予射手修正建議的智能瞄準具。而加入了半主動雷射制導的炮彈,某種程度上說也能算是"飛彈"的一員了。

如果不是看中了"便宜"和"輕便"這兩個優點,恐怕美軍也不願採購"古斯塔夫"無坐力炮——單看美軍連級配備的重武器就知道了,無坐力炮的裝備實在是雞肋!但似乎這款優秀的無坐力炮也成功地創新了一套設計理念,不知以後能不能為其他國家的無坐力炮設計研製提供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yq7v24BMH2_cNUgDl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