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人!我們的漢字差一點變成這個樣子

2020-01-16     丹青硯遇

翻看1978年1月到4月出版的報紙雜誌,你會發現許許多多「奇形怪狀」的字。下面圖片中的字,都能認識的人,我敢斷定都是在40歲以上了。來,先讀一下1978年4月7日的《人民日報》,才讀標題就一臉懵吧?


一臉懵不要緊?那就來個兩臉懵的!放大看細節:


再送你一本「小人書」《*炸大王》,第一個字認識嗎?反正火很大就對了。


再送你一幅電影海報,原來念字念半邊,是有淵源的。


還有一張「電影展覽」,讀過書的你,終於又猜對了。


再來看,「四川峨眉」變成什麼樣了?據說「眉」字的這種寫法,和上面「電影展覽」中「展」字的寫法,備受詬病,成了這種「字體」推出後迅速消失的原因之一。《鬼吹燈》作者微微一笑,80年代故事多啊。


再讀一讀下面的「公益廣告」:


呵呵,有趣吧?

上面這些奇形怪狀的字,就是所謂的「二簡字」,也就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公布的簡化字。

該方案於1977年12月20日正式公布,第二天就開始在《人民日報》等大報大刊「試用」。

下面的表格,右邊就是二簡字:


1978年入學的「小朋友」(如今要奔五了),使用的教材,就用了二簡字。下面是當年的小學語文教材:



下面是初中語文教材:


下面是初中地理教材:


二簡字確實簡化得有點過頭,給交流造成不便。比如:

「副局長」簡化後寫作「付局長」,很容易被誤解為姓「付」的局長;

「量」簡化成「刄」,「翻」與「番」統一簡化成「反」,結果「產量翻幾番」就寫成了「產刄反幾反」;

「蛋」被簡化成「旦」,「圓」字簡寫成「元」,「元旦」便有了兩個含義,一是陽曆新年,二是「圓圓的雞蛋」……


由於這次簡化的幅度過大,視覺效果極差,給很多人造成不適感,頒布後遭到批評,很快就「壽歸正寢」:

1978年4月,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試用二簡字的決定。

1978年7月,《人民日報》停止試用二簡字。

1978年9月,全國所有報紙雜誌停止試用二簡字。


對於漢字而言,那是如同噩夢的半年。

從試用到停止使用,一年時間都不到。二簡字雖然在正規報刊中出現的時間很短,但其流毒仍在,我們在公共場所,還會發現它們的影子:



注意:上面的字,如今可屬於錯別字嘍!

嚇人吧!如果我們的漢字真變成這樣了,且不說學生考試、文學著作、文字研究,也不說廣大設計師和排版員的苦惱,至少考慮下書法群體的感受吧,不寫成日語就不錯了。


圖文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如涉版權問題,請聯繫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v4SsG8BUQOea5OwYb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