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這部「毀三觀」的小說,是怎麼變成美式主旋律大片的

媽媽說,做傻事的才是傻子

1/5、反三觀的《阿甘正傳》原著

如果你討厭一個人,恰巧他喜歡看《阿甘正傳》,那就推薦他看原著小說吧,他會恨死你,因為小說會毀了他心目中這個影史經典形象。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阿甘正傳》的問題,為什麼珍妮多次離開阿甘?

事實上,在小說中,珍妮第一次離開,是因為阿甘在跟珍妮同居後,一度沉溺於大麻,又跟別的女人亂搞(沒錯,亂搞的是阿甘而不是珍妮);第二次離開,是因為阿甘合夥打假拳「出老千」騙錢,珍妮多次勸告無果,一氣之下離開。

原著小說里的阿甘跟電影中正能量滿滿的美國精神的化身相去甚遠,但小說的主題又被電影巧妙地傳承,讀完原著小說,你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阿甘是一個傻子,這點很重要,但阿甘是一個正直的,誠實的人,這點並不重要——那些主流價值觀,只是要迎合主流觀眾的三觀。

還有一些人喜歡從成功學的角度去分析「阿甘」,並列舉他的各種優點,比如單純、堅持、正直、善良,並且試圖去論證他最終取得的成功與這些品質的關係。

讓我們來看看阿甘做成的那些神奇的事情,基本分為兩類:

一類是跑步跑得快、桌球打得好。

很明顯,這兩樣都是跟天賦有關的。如果你認為阿甘是靠勤奮苦練出成就的,可以想一想,那些被各級體校淘汰的桌球運動員,難道沒有阿甘努力?

剩下來的那些,都跟運氣有關。

阿甘在原著小說的經歷比電影更傳奇,他上過太空、智斗食人族、競選參議員,更離譜的是,他常常以75的智商挑戰250的事,打敗象棋世界冠軍,成為口琴演奏高手、他的文章感動了文學教授,數學天賦驚動了數學教授……

者故意把阿甘的所謂成功寫得荒誕味道十足,其實是另有所圖,後面我會講到。

《阿甘正傳》之所以成為經典,既不是因為什麼「美式主旋律」,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些大智若愚的精神,承認這兩點我們才能繼續討論這部電影,才能避開那些雞湯勵志的低級解讀。

我的影評,很多人覺得過度解讀,其實所有經過時間沉澱的經典,一定是可以多層次多角度解讀的,只有一種正確解讀姿勢的,那叫新聞聯播。

我覺得解讀《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不是主角阿甘,而是另外兩個重要角色——珍妮和上尉丹。

2/5、珍妮為什麼要叛逆?

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珍妮都是一個很有追求的人,她熱心反戰運動,搞樂隊,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民謠歌手。

珍妮這些追求,電影中安排了一個動機——想要忘記童年被性侵的記憶,也是為了讓電影有時代感:珍妮代表美國的自由派,而阿甘代表中間偏保守的、道德上完美的「沉默的大多數」。這麼設置角色,容易被美國觀眾所理解,也讓她與阿甘的感情線變得更複雜,也更感人。

而小說中珍妮的人設很單純,就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女孩,她走過的路,是每一個時代的很多年輕人都會走的路。她吸毒反戰,看起來叛逆,可這都是當時的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年輕人最時髦的事,至於為什麼要反越戰,自己能不能當個歌手,她恐怕從來沒有想過。

所以一旦她玩「過」了,特別是阿甘的「墮落」,令她對所謂革命,產生了幻滅,她又迅速回歸主流社會。小說中,她既沒有得愛滋病,也沒有找到心靈的歸宿,而是終於變成自己曾經鄙視的那種人,嫁給中產階級,鄉下有一棟房子、兩輛車,每個周六去海邊,周日上教堂。

相比之下,阿甘「傻子」的定位可以讓他游離於時代大潮之外,所以在小說中,他也吸毒搞搖滾,但卻並非想通過這些行動表達什麼。

不過,他內心的召喚感卻是超越時代的,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他每次陷入迷茫的時候,他都會想起,自己還要實現好友巴布養蝦的遺願呢,幫助他走出來。

所以單獨看阿甘這個人,有無數個解讀角度,可當你把女主角珍妮身上意識形態的東西去掉後,你才會明白,阿甘所擁有的,正是我們這些正常人缺少的「無視潮流」的心態。

電影把珍妮拍死了,因為她要承擔女主角的功能,讓影片的感情線升華,這麼一來,原著小說中珍妮與阿甘命運形成對比的功能,就被移植到丹中尉這個角色的身上。

3/5、命中注定的丹中尉

丹中尉是小說里的三個人物的合集,而且性格中最核心的部分都是電影原創的。

丹中尉是軍人世家,祖祖輩輩都活在戰場上,死在戰場上是他認定的榮耀,可戰爭的結果卻是阿甘變成戰爭英雄,被總統接見,丹中尉被截肢,靠社會救濟。

又是一個「求不得」的角色。

丹中尉是電影改編的神來之筆,他與阿甘形成了四組對應關係:老上級和老部下,倒霉蛋和幸運兒,聽從天命者和逆天抗命者、被拯救者和拯救者。

理解這個角色,要從電影的兩個重要的意象「羽毛和巧克力」入手。

羽毛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出現了,隨風隨意飄飛,最後落到阿甘的腿上。這根羽毛就是阿甘命運的象徵。阿甘沒有任何政治傾向,沒有人生目標,他是個完全隨波逐流的人,沒有道德上的好惡,就像電影里的那根羽毛。

巧克力是一句經典的台詞:「人生就像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個出現的是什麼」,阿甘覺得想做什麼就去做,就像一盒巧克力,吃到什麼口味就安心享用什麼口味。

這兩個意象是典型的「命運無常」的象徵,這也是西方文學從古希臘悲劇時代就出現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表現主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樹立一個對立面,這個對立面就是丹中尉。

丹中尉就不相信什麼「命運無常」,他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命中注定的事,比如他生於一個軍人世家,他的祖輩分別在獨立戰爭、南北戰爭、一戰和二戰中犧牲,而他在最適合打仗的年齡被派到了越南戰場,這難道不是命中注定,自己將死在這個戰場,為家族續寫榮耀嗎?

偏偏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所以他不服,他想知道為什麼上帝要如此懲罰他。

4/5、穿越時代的故事

原著小說中有個很有意思的情節,一位文學教授請阿甘幫忙研究一個課題《文學作品中的白痴形象》,提出了一個「傻瓜理論」:

「一般的作家在書中安排一個傻瓜,目的是讓傻子出洋相,告訴觀眾什麼是愚蠢;但像莎士比亞這樣的偉大作家,會讓傻子使他的其他角色出洋相,從而提供一種轉折,以啟發讀者。」

明白了吧,作者在自比莎士比亞,阿甘就是他派來點醒讀者的,就像《陽光燦爛的日子》的結尾,姜文很突兀地安排了一個傻子古倫木對馬小軍等人(其實是在向所有觀眾)說:「傻B」。

作者和導演想告訴我們,你覺得珍妮和丹中尉是兩個「特殊失敗者」,那是因為有阿甘這個強大的「現實扭曲力場」,否則,珍妮只是個女嬉皮士,丹中尉只是患有「PTSD戰後創傷綜合症」,他們就是這個時代最普通,最正常的倆人。

從這個角度看,你會覺得這兩個角色簡直是超越時代,超越國別文化的存在。

理想破滅,站在高樓窗台上的珍妮,不就是到西藏接受心靈洗滌,結果是高原反應躺了三天的文青?

丹中尉怒氣沖沖地懟天懟地懟眾生,不就是被房價壓得喘不過氣又看不到未來,只能高呼「去他媽的996福報」的「加班狗」們?

小說中的珍妮最終回歸家庭,不就是美國版的「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電影中的丹中尉在商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就是那個,從叛逆的少年,到關心政治與社會的公知,再與整個世界好好談談後,拍的電影越來越溫情主流的韓寒?

還有,影片中阿干獨自一人長跑,一群人跟在後面,希望得到「神啟」,這不就是年初從抖音紅到現實的「流浪大師」沈巍嗎?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寫70年代的日本年輕人,在大學裡參加學潮,搞罷課,痛斥資本主義,一副跟主流社會決裂的樣子,可大學一畢業,拿著一分不少的學分,一個個西裝革履地投入到自己曾深惡痛絕的大企業中。

幾十年後,中國的80、90後進入社會時,有人想要創業,有人想要當明星,有人想當賽車手、電競手、網紅,只是因為它們看起來很酷。可絕大多數人最終還是會回歸職場,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小白領。

如果你把《阿甘正傳》里的那些時代背景、主流敘事去掉的話,那就是一個發生在任何時代的幻滅故事。

5/5、「傻子理論」

阿甘一類的形象,還有一個大家更熟悉的角色,就是《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

其實金庸在寫連載版射鵰時,郭靖剛出場時是個聰明人,經常出現「聰明伶俐」的字樣,但後來寫著寫著就把郭靖給寫傻了。

這正是金庸超越了其他武俠作家的地方,他本能地覺得,在一個神奇的武俠世界裡,一個傻子比聰明人更有說服力。

你看,郭靖也有一系列神奇的天賦(比如能把九陰真經背下來),他的運氣也好得出奇。所以,你要是覺得只要像郭靖那樣執著,那樣笨,那樣堅持,就能夠學到降龍十八掌,煉成九陰真經,成為武林高手的話,那你才是那個傻子。

郭靖這個形象更大的意義在於,為什麼像楊康那樣的聰明人反而活得很痛苦很糾結,為什麼他對黃蓉那樣的聰明人有吸引力?

同樣,阿甘這個形象也是在告訴我們,為什麼世人會「求不得」。如果你想試圖從阿甘身上找到成功的秘訣,把刻意的荒誕看成勵志的傳奇,那你剛好落入了導演和作家的圈套,成為「傻子理論」當中,反被傻子嘲笑的那個人。

好運氣和傻,就是作家設下的陷阱,你想擁有阿甘和郭靖的運氣,又不肯變傻,這就難辦了。

事實上,在阿甘的長跑中,導演只安排了兩個人得到了神啟:路人甲把阿甘踩到狗屎時說的一句「shit happens」當成廣告詞,路人乙把阿甘泥臉設計成logo,兩個人大獲成功。

如果一定要從本篇找到什麼成功學的啟示的話,那我想應該是兩點:

第一,任何人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只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不管它看起來有多麼的荒唐;

第二、當你發現自己的方法無法成功時,別去抱怨,而是重新定義它。

(「電影中的職場人生」之14)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周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職場電影系列文章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誰在救贖?

《西虹市首富》:怎麼失敗,才是最值錢的問題

《我不是藥神》:在最可怕的疾病面前,每一個人都是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