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在人在",這個起源於張儀的故事千古流傳,但如張儀一般的縱橫家卻在後世的歷史中難覓蹤跡。
張儀,原本是魏國安邑人,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後下山周遊列國,在某次楚相的宴會上被人汙衊盜取了一塊美玉(一些電視劇中說是和氏璧),結果被打的遍體鱗傷,甚至嘴裡冒著血泡,牙齒都掉了幾顆。
回到家,妻子埋怨他不務正業、遊手好閒,才有今日之恥。張儀雖然口齒不清,卻對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噗嗤一笑,張儀對她說"只要舌頭在,怕什麼?"。
到了後來,張儀以連橫之術獲得秦惠王賞識,一躍成為秦相,開啟了縱橫家的復仇一路,楚國被張儀坑的慘不忍睹。
"一舌滅一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真的很"野"!
事實上,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湧現出來的縱橫家還真不少,大眾耳熟能詳的有蘇秦、張儀,分別被當做"合縱"、"連橫"的代表人物,也讓縱橫家擁有了赫赫名聲——
"知大局,善揣摩,通辯辭,會機變,全智勇,長謀略,能決斷。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應劭 《風俗通》)。這三個"無"字,讓人讀懂了縱橫家有多"囂張"。
的確,從蘇秦被嫂子罵"遊手好閒"到配"六國相印",張儀被人誣陷毆打到成為西方強秦相國,前後並沒有多久,真可謂"一遇風雲變化龍"。
這個"風雲"指的就是戰國七雄的競爭格局,不管是"合縱"、"連橫"均符合這個歷史"大局",而縱橫家的第一能力就是"知大局"。
在戰國的"大局"中,中原各國包括邊陲的秦、燕、楚等通過變法積蓄國力、吞併小國的行為頻繁發生,如楚國相繼將原本周王室設置監視他的"漢陽諸姬"收入囊中等,原本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國家最後演變成七個大國以及附庸的格局。
因而,在國與國的較量中,還沒有一個國家具備完全吞併其他強國的情況下,外交縱橫這種藉助外力的"打法"最具備直接作用,縱橫家也容易脫穎而出。
當然,像張儀等人也並非完全依靠"口舌之功",如張儀曾經率領秦軍南下滅蜀,為秦國打下了一個重要的"糧倉";蘇秦則配六國相印,集合六國大軍西攻強秦。由此來看,政治、軍事等都是一個縱橫家應有的基本素養,要不然也成不了一個著名的"縱橫家"。
只不過,張儀的連橫之術讓戰國七雄變成了僅剩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漸漸失去了"縱橫家"生存的土壤。在兩漢時代,尚有班超投筆從戎,遠赴西域縱橫捭闔,以夷制夷,譜寫了不下與衛青、霍去病的豐功偉績。再往後,縱橫家幾乎成為絕唱。
即便是後來在宋遼金西夏這個分裂的時代背景下,縱橫家也不見記載。此時,儒家對於統治階級、下層民眾的滲透已經滲入心肺,哪裡可能還有兼政治、軍事等諸多能力的縱橫家一席之地?
借用美國一位開國元勛的話約翰·亞當斯的話——"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們才會擁有研究數學和哲學、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的自由,他們的孩子們才有研究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織藝和陶瓷的權利"。
在時代的召喚下,張儀等人需要研究縱橫之術;而張儀的後人則不需要縱橫之術,而是需要更加文藝的儒家之說。正可謂,戰爭的年代自然有戰爭的學說,和平的年代則有文化的學說。
但縱橫家之說僅僅適用於"戰爭年代"嗎?或許也不盡然,在如今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縱橫之術依然有大用,這也是西方史學家斯賓格勒對其大大讚賞的原因。
此外,在激烈的現代"商戰"中,縱橫家之說也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日本人大橋武夫就曾把《鬼谷子》的理念用來進行企業經營。
整個世界無時不存在衝突與爭端,這都為縱橫家生存創造了空間,但首先是要先學會縱橫家的理論,並將其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