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力量協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2020-03-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他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儘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把優勢力量集中到解決最緊迫問題上來,繼續加強病毒溯源和傳播機理研究,藥品疫苗、檢測試劑、醫療裝備等研發要同臨床救治緊密結合、與防控一線相互協同,加強病理學等基礎醫學研究,更好指導臨床實踐。



  學者表示,面對疫情,相關部門和機構在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科研、臨床、防控一線相互協同,產學研緊密配合,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積極進展,有力地支持和支撐了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跨學科、跨領域高強度聯合作戰展現出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以全新的舉國科研體制,迅速集結起全國最精銳的科研團隊,迸發出巨大的科技創新創造力。

  新技術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科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提出了下一步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的具體要求,對我國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王今朝表示,突如其來的重大病毒傳染疫情,是對我國病毒病原學、醫學、衛生學、醫院系統、醫療用品生產和供應、社會動員和組織等方面實力和能力的一次實戰檢驗。面對疫情,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戰線的反應總體上是快速的、正確的、有效的。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認為,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項內在有機的複雜系統工程,需要高度綜合,打破學科隔離和技術隔障。

  在貴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洪名勇看來,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得益於廣大科技工作者、社科工作者的協作精神。不同學科、不同單位和不同領域的科技工作者自覺、有效地協作研究,共同攻關,為儘快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忘我地超負荷工作,也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優勢。南開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付士成表示,集中各方面優勢力量聯合攻關、跨學科攻關,是突破疫情難題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全國科技戰線在這場『科技戰疫』中發揮的作用令人振奮。」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王業強表示,一方面,我國跨領域科研攻關能力舉世矚目,可以做到全國科研一盤棋,全力推進科技攻關。另一方面,新技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區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運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實現對疫情的精準防控、對流動人員信息的精細掌握,提高了抗擊疫情的精準化水平。在醫療救治一線,以5G、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為代表的一大批前沿性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為救治工作提供了安全和便利。此外,為了保障疫情期間工作有序開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遠程辦公,這有利於企業快速恢復生產能力,減少疫情對於企業和社會經濟的影響。由此可見,科技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促進基礎端和應用端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鬥爭有兩條戰線,一條是疫情防控第一線,另一條就是科研和物資生產,兩條戰線要相互配合、並肩作戰。

  武漢大學經濟輿情研究基地主任肖光恩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取得了階段性的積極變化,重要的原因就是較好地在兩條戰線開展了積極的鬥爭。在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畢研韜看來,要保證兩條戰線相互配合、並肩作戰,還需要確保信息暢通透明,切實尊重科技人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陳勁松說,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除了向科技要答案之外,還要根據各地區、各行業的不同實際情況,恢復和發展生產。要化被動為主動,做到在生產中防控,在防控中生產,把疫情對經濟、對市場、對人民生活的影響或衝擊降到最低程度。

  歐陽康表示,首先,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要及時發現問題,在救死扶傷的實踐中要善於觀察,不斷發現病毒的特點和應對的困難點,及時提出新的需求,推進科學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其次,科研工作人員要開拓視野,及時研究病人和救護一線人員提出的問題,研製更加精準的檢測手段和系統化的治療方案,創製出更加有效的藥物,並推廣到救治工作中,提高救治水平。在這一過程中,醫護人員又可以幫助檢驗其效果,推進科技工作者開展研討,進行科學探索,研究出更好的治療設備和醫療方法。

  「教育部與科技部已聯合發文,提出要破除『SCI至上』的傾向,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反映出我國在科學政策上的新思維,即促進基礎端和應用端的融合。」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張紅川表示,廣大科研工作者應當自覺地拓展科研視野,要有「現實感」和「問題意識」,努力將現實問題轉化為基礎研究問題。

  協同攻關 共抗疫情

  「疫情防控阻擊戰不僅涉及醫學、護理學、免疫學、藥學等自然科學,而且還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洪名勇提出,應超越空間、單位限制,組織中西醫學、免疫學等多學科的科技工作者協同攻關,儘快發現致病機理,研究出提升人體免疫能力、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同時,管理學、經濟學研究人員應與實際管理部門協同攻關,研究傳染病流行的社會機制和應對突發疫情的物資營運規律,擬定、優化宏觀戰略及微觀戰術。社會學、心理學應與護理學等學科協同攻關,探索病人病情加重或者減輕的心理機制,做好病人心理疏導工作。

  王業強認為,在促進多學科協同攻關方面,應堅持三個原則。第一,要堅持將疫苗研發作為科技攻關的重點,堅持科技研發與臨床治療相結合,加快推進已有的多種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和各種測試,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多學科開展交叉合作,探索更多新的治療手段。第二,要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調整科研力量布局,整合國家重點科研體系,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第三,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特別是疫情高發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數據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應對策略。

  在付士成看來,推動多學科協同攻關的組織者,首先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視野,並隨著研究的進程,不斷捕捉到核心關節點。其次,要對我國醫學科技力量有充分細緻的了解,並善於用科學的辦法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承擔攻關任務。再次,要打造目標導向的優秀研究團隊,並不斷調整科研團隊的人員結構,吸納新的優秀成員。此外,還要制定一套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效管用的制度,用制度保障科研攻關工作高效、有序。

  歐陽康認為,第一,所有參與者要站在民族有難、人人有責的思想高度,把學科知識和技術手段無條件地運用於疫情防控阻擊戰;第二,充分發揮各學科優勢,使應對措施更加專業和規範;第三,要認識新冠肺炎疫情是任何單一學科無法單獨應對的,必須超越學科,積極開展跨學科合作。

  疫情防控是一項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需要不同領域的科研單位協同攻關。肖光恩建議,一是要聯合全國病毒研究所(包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的科研力量,對新冠病毒的傳播和流行病學特徵進行研究,擴大相關研究數據的分享範圍,建立相關信息的共享機制。二是要聯合藥學院、臨床醫院、醫藥生產企業等單位,對防治新冠肺炎的藥物、檢測試劑、疫苗及相關防治設備進行聯合研究,加大藥物臨床試驗力度,提高救治能力。三是要建立以防範重大疫情為導向的全國藥物研發和生產體系。四是要聯合高科技研究機構和相關企業,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建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體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張譯心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f9irXAB3uTiws8K91vT.html